绪论 | 第8-10页 |
第一章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认识 | 第10-16页 |
第一节 什么是历史街区 | 第10-13页 |
一、 历史街区的由来 | 第10页 |
二、 历史街区的特征 | 第10-11页 |
三、 历史街区相关概念解析 | 第11-13页 |
第二节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难点和问题 | 第13-16页 |
一、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难题 | 第13-14页 |
二、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世界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理论的发展历程 | 第16-24页 |
第一节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第二节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理论的出发点 | 第18-20页 |
一、 “持续发展”的观点 | 第18-19页 |
二、 动态的、持续的系统更新观念 | 第19-20页 |
三、 “保护和发展”的对立统一 | 第20页 |
第三节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方针、原则 | 第20-24页 |
一、 历史街区保护的方针总的来说是保护与整治 | 第21页 |
二、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原则 | 第2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理论的发展历程 | 第24-40页 |
第一节 整体保护理论 | 第24-27页 |
一、 梁思成的北京整体保护理论的核心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 第24-25页 |
二、 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思想在近代的发展 | 第25-27页 |
第二节 小规模更新改造理论 | 第27-31页 |
一、 城市更新的概况 | 第27-28页 |
二、 小规模更新改造的现实意义与当前存在的问题 | 第28-30页 |
三、 实例:菊儿胡同住宅改造工程 | 第30-31页 |
第三节 “微循环”理论 | 第31-34页 |
一、 “微循环”理论的概念 | 第31-32页 |
二、 “微循环”保护理论的原则 | 第32页 |
三、 “微循环式”保护与更新概念在北京南、北池子街区保护中的运用 | 第32-34页 |
第四节 “国子监街”模式 | 第34-35页 |
一、 国子监街模式概念 | 第34页 |
二、 国子监改造简介 | 第34-35页 |
第五节 历史街区的保护制度 | 第35-40页 |
一、 北京的保护法规与目前需要的政策 | 第35-37页 |
二、 国内其他地区的保护规范 | 第37页 |
三、 国外的保护制度简述 | 第37-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历史街区保护理论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40-65页 |
第一节 政府的作用 | 第40-43页 |
一、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 第40页 |
二、 加强宣传教育,普及保护知识 | 第40-42页 |
三、 积极实践,探索方法,积累经验,锻炼队伍 | 第42-43页 |
第二节 规划管理与保护 | 第43-47页 |
一、 城市规划管理的概念、目的和任务 | 第43页 |
二、 历史街区规划管理与保护的措施 | 第43-46页 |
三、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在历史街区保护中的管理办法 | 第46-47页 |
第三节 历史街区更新改造与居民的关系 | 第47-52页 |
一、 更新改造对居民的影响 | 第47-48页 |
二、 以社会网络理论理解居民搬迁后的利益得失 | 第48-51页 |
三、 搬迁对居民心理满足的影响 | 第51-52页 |
第四节 历史街区更新保护中的公众参与 | 第52-56页 |
一、 公众参与的作用 | 第53页 |
二、 公众参与对城市规划的意义 | 第53-55页 |
三、 历史街区改造整治与公众参与 | 第55-56页 |
第五节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资金 | 第56-60页 |
一、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误区 | 第57-58页 |
二、 历史街区保护资金筹措的多元化 | 第58-59页 |
三、 澳大利亚的借鉴 | 第59-60页 |
第六节 历史街区与旅游的关系 | 第60-65页 |
一、 研究历史街区与旅游的意义 | 第60-61页 |
二、 历史街区与旅游的关系 | 第61-62页 |
三、 利用历史街区发展旅游可能造成的影响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北池子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 | 第65-78页 |
一、 北京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简介 | 第65-68页 |
二、 北池子历史街区的保护与规划 | 第68-78页 |
1、 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范围 | 第68页 |
2、 北池子地区历史沿革 | 第68-69页 |
3、 北池子地区的现状概况 | 第69-72页 |
4、 北池子地区的区域特色和性质 | 第72页 |
5、 北池子地区保护规划 | 第72-78页 |
第六章 反思与展望 | 第78-87页 |
第一节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对城市保护的影响 | 第78-81页 |
一、 新的城市分析方法对认识城市历史环境的启迪 | 第79-80页 |
二、 城市发展理论对城市保护与更新的推动 | 第80页 |
三、 设计中公众因素的引入 | 第80-81页 |
第二节 对保护本质的审视 | 第81-84页 |
一、 保护是城市文化的再创造 | 第81-82页 |
二、 保护是城市资源独特的分配和利用方式 | 第82-83页 |
三、 保护的实践性与持续性 | 第83-84页 |
第三节 借鉴与变通 | 第84-87页 |
一、 借鉴——营造适宜的保护氛围 | 第84-85页 |
二、 变通——发挥中国城市保护的创造性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