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2-23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有机太阳能电池结构和工作原理 | 第12-15页 |
1.2.1 有机太阳能电池结构 | 第12-14页 |
1.2.2 有机太阳能电池工作原理 | 第14-15页 |
1.3 有机太阳能电池效率的影响因素 | 第15-17页 |
1.3.1 开路电压 | 第16页 |
1.3.2 短路电流 | 第16页 |
1.3.3 填充因子 | 第16-17页 |
1.4 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分类 | 第17-21页 |
1.4.1 有机太阳能电池给体材料 | 第17-19页 |
1.4.2 有机太阳能电池受体材料 | 第19-21页 |
1.5 本论文的设计思想、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5.1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21-22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2章 量子化学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 第23-30页 |
2.1 量子化学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2.1.1 分子轨道理论 | 第23-24页 |
2.1.2 密度泛函理论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 | 第24-25页 |
2.1.3 Marcus电子转移理论 | 第25页 |
2.2 激子分离速率的计算 | 第25-28页 |
2.2.1 耦合积分计算 | 第26-27页 |
2.2.2 重组能计算 | 第27-28页 |
2.2.3 吉布斯自由能计算 | 第28页 |
2.3 载流子迁移率的计算 | 第28-30页 |
第3章 终端吸电子单元对D-π-A型分子性质的影响 | 第30-48页 |
3.1 引言 | 第30-32页 |
3.2 计算方法 | 第3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2-47页 |
3.3.1 分子结构的优化及其相应几何参数 | 第32-35页 |
3.3.2 分子光谱性质 | 第35-39页 |
3.3.3 前线轨道能级及开路电压 | 第39-40页 |
3.3.4 分子内电荷传输和激子的结合能 | 第40-42页 |
3.3.5 界面间激子分离速率 | 第42-46页 |
3.3.6 光电转化效率的预测 | 第46-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奇-偶效应对齐聚物小分子材料光电性质的影响 | 第48-63页 |
4.1 引言 | 第48-49页 |
4.2 计算方法 | 第4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9-62页 |
4.3.1 分子结构的优化及其相应几何参数 | 第49-51页 |
4.3.2 分子的前线轨道和开路电压 | 第51-53页 |
4.3.3 短路电流 | 第53-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作者简介 | 第7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