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导论 | 第8-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1.3.1 不同的研究视角 | 第10-12页 |
1.3.2 人文因素对保险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 第12-15页 |
1.3.3 小结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6-17页 |
1.6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7-19页 |
1.6.1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7页 |
1.6.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7-19页 |
2 文化影响保险消费者行为的理论分析 | 第19-24页 |
2.1 文化对保险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机制 | 第19-21页 |
2.2 保险特性加深文化对保险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 第21-24页 |
2.2.1 易受消费者自身文化观念的排斥 | 第21-22页 |
2.2.2 提高消费者对信息传播的依赖度 | 第22-23页 |
2.2.3 增加跨文化传播发生的可能性 | 第23-24页 |
3 文化对保险消费者行为的阻碍作用的现实剖析 | 第24-36页 |
3.1 大众传播内容影响消费者对保险的全面认知 | 第24-26页 |
3.1.1 片面的新闻报道影响消费者对保险行业的全面认知 | 第24-25页 |
3.1.2 无力的广告宣传影响消费者对保险功能的全面认知 | 第25-26页 |
3.2 文化观念对保险消费动机的干扰 | 第26-31页 |
3.2.1 中国传统文化对保险消费动机的干扰 | 第26-30页 |
3.2.2 计划经济时期残存的文化观念对保险消费动机的干扰 | 第30-31页 |
3.3 跨文化营销降低消费者对保险的偏好 | 第31-34页 |
3.3.1 文化差异难以实现保险意义的共享 | 第31-32页 |
3.3.2 营销员身份的模糊使消费者产生反感 | 第32-33页 |
3.3.3 复杂的沟通使话术难以解答消费者的问题 | 第33-34页 |
3.4 文化与保险产品特性共同加大消费者预期的实现难度 | 第34-36页 |
4 因势利导地发挥文化对保险消费者行为的促进作用 | 第36-53页 |
4.1 善用大众传播媒介,引导消费者全面认识保险 | 第36-42页 |
4.1.1 配合平衡报道还原真实的保险消费环境 | 第36-37页 |
4.1.2 关注媒体热议话题,借势宣传保险意义 | 第37-38页 |
4.1.3 提升广告质量培养消费者的保险意识 | 第38-40页 |
4.1.4 依托影视剧情传递保险消费经验 | 第40-41页 |
4.1.5 适应互联网受众特点,优化保险信息服务 | 第41-42页 |
4.2 顺应文化观念,改进保险服务 | 第42-45页 |
4.2.1 迎合中国文化观念的保险营销模式 | 第42-44页 |
4.2.2 满足消费者在人情上对保险公司的期待 | 第44-45页 |
4.2.3 建立顺应中国文化观念的保险组织形式 | 第45页 |
4.3 提高营销员的“文化适应”能力 | 第45-47页 |
4.3.1 挑选意见领袖,培养来自文化群体内部的营销员 | 第45-46页 |
4.3.2 提升营销员的跨文化素养 | 第46页 |
4.3.3 安排营销员进行保险服务体验 | 第46页 |
4.3.4 对保险营销员绩效进行文化维度的考量 | 第46-47页 |
4.4 克服保险产品特性的缺陷,努力实现消费者预期 | 第47-49页 |
4.4.1 增加有形的附加服务,使保险产品真实可感 | 第47页 |
4.4.2 重视信息反馈,降低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性偏差 | 第47-48页 |
4.4.3 兼顾多方利益,解决消费者多主体带来的问题 | 第48-49页 |
4.5 建立相关制度,排除影响保险消费的诚信困扰 | 第49-51页 |
4.5.1 建立消费者自治组织,确保保险契约的履行 | 第49页 |
4.5.2 搭建诚信查询平台,降低保险违规的发生率 | 第49-50页 |
4.5.3 统一规范保险服务步骤,免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 | 第50-51页 |
4.6 实现保险与其他领域的共同构建 | 第51-53页 |
4.6.1 利用保险进行社会管理和服务 | 第51页 |
4.6.2 结合专业、能力进行保险消费者教育 | 第51-52页 |
4.6.3 促进保险业内业外的互动交流 | 第52-53页 |
5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