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8-11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8-9页 |
1.2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9-10页 |
1.2.1 研究方法 | 第9页 |
1.2.2 研究框架 | 第9-10页 |
1.3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0-11页 |
1.3.1 文章主要特色 | 第10页 |
1.3.2 研究中的不足 | 第10-11页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3 我国个贷市场的非均衡特征 | 第14-18页 |
3.1 个人信贷的范畴和内涵 | 第14-15页 |
3.2 本文对于市场非均衡概念的界定 | 第15页 |
3.3 个贷市场的非均衡的静态特征 | 第15-17页 |
3.3.1 个贷规模增长乏力 | 第16页 |
3.3.2 个贷用途泛虚化严重 | 第16-17页 |
3.3.3 个人贷款质量出现下降趋势 | 第17页 |
3.4 个贷市场非均衡的动态特征 | 第17-18页 |
3.4.1 个贷规模净增出现“超增”的原因 | 第17-18页 |
3.4.2 个贷市场出现的动态不平衡 | 第18页 |
3.5 总结 | 第18页 |
4 非均衡对个贷市场的影响 | 第18-26页 |
4.1 个贷市场非均衡的成因 | 第18-20页 |
4.1.1 个贷供需不匹配的原因 | 第18-19页 |
4.1.2 银行信贷规模的惯性膨胀 | 第19-20页 |
4.1.3 个贷规模的“超增” | 第20页 |
4.2 商业银行个贷准入条件降低 | 第20-22页 |
4.2.1 个贷规模的滞长阶段 | 第20-21页 |
4.2.2 个贷供给过剩导致的市场关系异变 | 第21-22页 |
4.2.3 个人贷款条件的下降方式 | 第22页 |
4.3 个贷市场出现逆选择现象 | 第22-23页 |
4.4 个贷合约难以协调借贷双方的成本收益配比 | 第23-24页 |
4.5 逆选择问题对个贷市场产生的影响 | 第24-26页 |
4.5.1 逆选择问题对个贷供需双方产生的影响 | 第24页 |
4.5.2 银行在逆选择问题得不到解决时的行为倾向 | 第24-25页 |
4.5.3 银行紧缩个贷业务对个贷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影响 | 第25-26页 |
4.6 个贷市场非均衡所导致的最终后果 | 第26页 |
5 解决个贷市场非均衡问题的对策建议 | 第26-40页 |
5.1 明确非均衡条件下个贷业务的调整原则 | 第26-28页 |
5.1.1 个贷业务调整的正确出发点 | 第26-27页 |
5.1.2 市场非均衡条件下个贷业务调整的三个原则 | 第27-28页 |
5.1.3 个贷生产力的真实基础 | 第28页 |
5.2 将个贷业务逐渐由系统向体系转变 | 第28-31页 |
5.2.1 系统与体系的界定 | 第28-29页 |
5.2.2 在“系统”背景下银行个贷运行面临的问题 | 第29-30页 |
5.2.3 银行个贷业务的体系化过程 | 第30-31页 |
5.3 完善银行个贷业务的价格实现方式 | 第31-36页 |
5.3.1 实现个贷价格实现方式多样化的必要性 | 第31-32页 |
5.3.2 个贷价格的利息实现方式 | 第32-33页 |
5.3.3 个贷价格的费用实现方式 | 第33-35页 |
5.3.4 个贷价格的条件实现方式 | 第35页 |
5.3.5 个贷价格由供求调节的实现方式 | 第35-36页 |
5.4 在个贷营销中变“市”的营销为“场”的营销 | 第36-40页 |
5.4.1 个贷营销中“市”与“场”的二元背离 | 第36-37页 |
5.4.2 个贷“场”的营销的涵义 | 第37页 |
5.4.3 个贷建“场”的两大原则 | 第37-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44-45页 |
后记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