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材料论文--非金属材料论文--混凝土及混凝土制品论文

混凝土碳化过程的精细化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附录第6-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1.1 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第10-11页
    1.2 混凝土的碳化机理第11页
    1.3 混凝土碳化对钢筋锈蚀的影响第11页
    1.4 混凝土碳化的研究现状第11-15页
        1.4.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4.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5页
    1.5 粉煤灰混凝土的工程应用第15-16页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6-17页
    参考文献第17-20页
第二章 普通硅酸盐混凝土的碳化理论模型第20-50页
    2.1 引言第20页
    2.2 水泥组成第20-21页
    2.3 水泥水化第21-22页
    2.4 水泥水化动力学第22-29页
        2.4.1 石膏对水化速度的影响第23-24页
        2.4.2 水泥各组成水化速度第24-29页
    2.5 混凝土碳化第29页
    2.6 混凝土碳化动力学第29-37页
        2.6.1 CO_2与CH的反应第30-33页
        2.6.2 CO_2与C-S-H的反应第33-35页
        2.6.3 CO_2与C_3S、C_2S的反应第35-37页
    2.7 毛细管孔隙中的水第37-39页
    2.8 数学模型第39-41页
    2.9 数学理论第41-43页
    2.10 算例第43-45页
    2.11 本章小结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50页
第三章 CO_2(g)在混凝土中扩散的有限元模拟第50-66页
    3.1 引言第50页
    3.2 骨料级配理论第50-51页
    3.3 骨料投放第51-52页
        3.3.1 骨料投放准则第51页
        3.3.2 二维圆形骨料投放准则第51-52页
    3.4 二维凸多边形骨料投放准则第52-53页
    3.5 算例第53-54页
    3.6 混凝土中的孔隙第54-58页
        3.6.1 随机游走(Random Walk)第55-57页
        3.6.2 Voronoi图第57-58页
    3.7 孔隙投放和水泥投放的困难第58页
    3.8 基于孔隙体积概率密度函数的孔隙投放第58-63页
    3.9 本章小结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6页
第四章 粉煤灰混凝土的水化和碳化机理第66-78页
    4.1 粉煤灰的类型第66页
    4.2 粉煤灰的物理特性第66-67页
        4.2.1 细度第66页
        4.2.2 颗粒形态第66-67页
    4.3 粉煤灰的化学成分第67页
    4.4 粉煤灰在混凝土中的作用机理分析第67-68页
    4.5 粉煤灰混凝土的水化过程与水化产物第68-73页
        4.5.1 熟料相水化速度第68-70页
        4.5.2 Ca(OH)_2含量第70页
        4.5.3 水泥熟料水化产物与粉煤灰水化产物第70-72页
        4.5.4 掺粉煤灰水泥浆体的孔结构第72-73页
    4.6 粉煤灰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8页
第五章 粉煤灰混凝土的加速碳化试验第78-92页
    5.1 引言第78页
    5.2 试验设计第78-80页
        5.2.1 试验材料第78-79页
        5.2.2 试验方案第79-80页
    5.3 试验步骤第80-82页
        5.3.1 抗压强度试验第80-81页
        5.3.2 碳化试验第81-82页
    5.4 试验结果第82-83页
        5.4.1 抗压强度试验结果第82页
        5.4.2 碳化试验结果第82-83页
    5.5 分析与讨论第83-89页
        5.5.1 抗压强度与碳化深度的关系第83页
        5.5.2 粉煤灰掺量与碳化深度的关系第83-84页
        5.5.3 养护方式与掺粉煤灰混凝土碳化深度的关系第84-85页
        5.5.4 粉煤灰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改善第85-87页
        5.5.5 讨论第87-89页
    5.6 后续问题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92页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92-94页
    6.1 研究结论第92页
    6.2 本文创新点第92-93页
    6.3 研究展望第93-94页
致谢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双重代理、自由现金流与国企过度投资
下一篇:我国个贷市场的非均衡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