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问题的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 第12页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2-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1.5 相关理论 | 第15-16页 |
1.5.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15页 |
1.5.2 区域差异理论 | 第15页 |
1.5.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5-16页 |
1.5.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16页 |
1.6 研究区概况 | 第16-21页 |
1.6.1 历史沿革 | 第16-17页 |
1.6.2 地理区位 | 第17页 |
1.6.3 自然条件 | 第17-19页 |
1.6.4 人文特征 | 第19-20页 |
1.6.5 区域发展 | 第20-21页 |
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21-34页 |
2.1 相关概念解析 | 第21-28页 |
2.1.1 风景资源 | 第21-23页 |
2.1.2 风景特质评估 | 第23-25页 |
2.1.3 国家公园 | 第25-28页 |
2.2 国内外风景资源评估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第28-30页 |
2.2.1 国外风景资源评估研究 | 第28-29页 |
2.2.2 我国风景资源评估研究 | 第29-30页 |
2.3 风景资源管理研究 | 第30-33页 |
2.3.1 国外风景资源管理研究——以国家公园为例 | 第30-32页 |
2.3.2 我国风景风景资源管理研究 | 第32-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3. 铜仁市风景特质评估体系构建 | 第34-53页 |
3.1 国内外相关风景资源评价体系研究 | 第34-40页 |
3.1.1 英国LCA评估体系 | 第34-37页 |
3.1.2 国内相关评估体系 | 第37-39页 |
3.1.3 小结 | 第39-40页 |
3.2 铜仁市风景特质评估及区划研究 | 第40-52页 |
3.2.1 基本研究框架 | 第40页 |
3.2.2 评估的目标和原则 | 第40-42页 |
3.2.3 风景特质评估的内容与程序 | 第42-44页 |
3.2.4 铜仁市风景特质单因子分析 | 第44-47页 |
3.2.5 基于成果叠加的铜仁市风景特质类型划分与描述 | 第47-5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4. 铜仁市风景资源综合敏感性分析 | 第53-75页 |
4.1 技术路线 | 第53-54页 |
4.2 敏感性分析的方法 | 第54页 |
4.3 铜仁市风景资源敏感性分析 | 第54-74页 |
4.3.1 单因子分析 | 第54-70页 |
4.3.2 评估因子权重的确定 | 第70-71页 |
4.3.3 基于多因子叠加的综合敏感性分析 | 第71-7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5 铜仁市风景资源系统管护研究 | 第75-92页 |
5.1 铜仁市风景特质区风景资源管护策略 | 第75-85页 |
5.1.1 麻阳河生态保护区的管护策略 | 第76-77页 |
5.1.2 乌江上游水源涵养区的管护策略 | 第77-79页 |
5.1.3 乌江中下游生态治理区的管护策略 | 第79-80页 |
5.1.4 佛顶山生态保育区的管护策略 | 第80-81页 |
5.1.5 环梵净山生态保育区的管护策略 | 第81-83页 |
5.1.6 锦江生态治理区的管护策略 | 第83-85页 |
5.2 铜仁市风景资源整合管护策略 | 第85-91页 |
5.2.1 铜仁市风景资源管护现状 | 第85-87页 |
5.2.2 铜仁市风景资源管护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 第87-89页 |
5.2.3 铜仁市风景资源系统管护优化策略 | 第89-9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6 总结 | 第92-94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92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0页 |
图表索引 | 第100-103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