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1.1 甘薯概述 | 第11-14页 |
1.1.1 甘薯生产概况 | 第11-12页 |
1.1.2 甘薯的价值 | 第12-14页 |
1.2 水分胁迫与植物 | 第14-17页 |
1.2.1 植物逆境与抗逆性 | 第14-15页 |
1.2.2 水分胁迫与植物生长发育 | 第15页 |
1.2.3 水分胁迫与植物抗性生理 | 第15-17页 |
1.3 水分胁迫与甘薯 | 第17-18页 |
1.4 套作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1.4.1 其他农作物套作研究 | 第19-20页 |
1.4.2 玉米/甘薯套作研究 | 第20-23页 |
第二章 绪论 | 第23-25页 |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页 |
2.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2.2.1 干旱胁迫下套作甘薯的应激生理响应 | 第23页 |
2.2.2 玉米/甘薯套作系统中甘薯水分、养分利用效率 | 第23页 |
2.2.3 干旱胁迫下玉米/甘薯套作系统的经济效益 | 第23-24页 |
2.3 拟解决的问题 | 第24页 |
2.4 论文创新点预测 | 第24页 |
2.5 进度安排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5-33页 |
3.1 供试材料 | 第25页 |
3.2 试验地点 | 第25页 |
3.3 试验设计 | 第25-28页 |
3.3.1 旱棚种植设计 | 第25-27页 |
3.3.2 大田种植设计 | 第27页 |
3.3.3 取样设置 | 第27页 |
3.3.4 田间管理 | 第27-28页 |
3.4 技术路线 | 第28页 |
3.5 试验时间进程 | 第28-30页 |
3.6 测定与计算方法 | 第30-31页 |
3.6.1 基本农艺性状的测定 | 第30页 |
3.6.2 产量性状与土地当量比的计算 | 第30页 |
3.6.3 光合性能指标的测定 | 第30页 |
3.6.4 逆境酶活与渗透调节物质的测定 | 第30-31页 |
3.6.5 甘薯根系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 第31页 |
3.6.6 土壤基础肥力的测定 | 第31页 |
3.6.7 植株养分含量的测定 | 第31页 |
3.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1-33页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3-53页 |
4.1 甘薯根系土壤水分变化分析 | 第33-34页 |
4.2 套作共生期甘薯农艺性状变化分析 | 第34-36页 |
4.2.1 甘薯蔓长与茎粗 | 第34-35页 |
4.2.2 甘薯叶面积指数与根冠比 | 第35-36页 |
4.3 套作共生期甘薯光合特性变化分析 | 第36-39页 |
4.3.1 光合色素的变化 | 第36-39页 |
4.3.2 光合参数的变化 | 第39页 |
4.4 渗透调节物质与抗氧化酶活性分析 | 第39-44页 |
4.4.1 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 第39-40页 |
4.4.2 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第40-41页 |
4.4.3 叶片活性氧清除的变化 | 第41-43页 |
4.4.4 叶片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 | 第43-44页 |
4.5 植株养分含量变化分析 | 第44-46页 |
4.6 不同种植模式的产量与效益分析 | 第46-47页 |
4.6.1 大田试验参考值 | 第46页 |
4.6.2 净、套作群体产量与效益分析 | 第46-47页 |
4.7 相关性分析 | 第47-53页 |
4.7.1 渝薯33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 第47-51页 |
4.7.2 南薯88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 第51-53页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第53-63页 |
5.1 玉米/甘薯套作系统中甘薯水分、养分利用效率 | 第53-54页 |
5.1.1 甘薯根系土壤水分 | 第53页 |
5.1.2 植株养分摄取 | 第53-54页 |
5.2 干旱胁迫下套作甘薯的应激生理响应 | 第54-59页 |
5.2.1 甘薯蔓长与茎粗 | 第54页 |
5.2.2 甘薯叶面积指数与根冠比 | 第54-55页 |
5.2.3 套作共生期甘薯光合特性 | 第55-57页 |
5.2.4 渗透调节与活性氧清除 | 第57-59页 |
5.3 干旱胁迫下玉米/甘薯套作系统的经济效益 | 第59-61页 |
5.4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3页 |
附录一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在校期间参与课题与发表文章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