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河谷型乡镇规划的生态技术策略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行业背景 | 第11页 |
1.1.2 国家政策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 第12-13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1.2.2 研究范围 | 第13页 |
1.3 国内外的研究与发展 | 第13-19页 |
1.3.1 国外的研究与发展 | 第13-15页 |
1.3.2 国内的研究与发展 | 第15-18页 |
1.3.3 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1.4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19-20页 |
1.4.1 研究的内容 | 第19页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19-20页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1.5.1 研究的意义 | 第20页 |
1.5.2 研究的目的 | 第20-21页 |
1.6 研究的框架 | 第21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秦岭河谷型乡镇调研情况 | 第22-46页 |
2.1 调研活动概述 | 第22页 |
2.2 调研对象及内容 | 第22-37页 |
2.2.1 调研对象 | 第22-36页 |
2.2.2 调研内容 | 第36-37页 |
2.3 调研结果及分析 | 第37-45页 |
2.3.1 环境数据分析 | 第37-43页 |
2.3.2 生态问题分析 | 第43-45页 |
2.3.3 研究的重点问题 | 第4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生态乡镇建设的主要技术内容 | 第46-58页 |
3.1 生态乡镇建设的技术指标 | 第46-47页 |
3.2 生态乡镇建设的基本内容 | 第47-50页 |
3.2.1 基本内容 | 第47-48页 |
3.2.2 技术思路 | 第48-49页 |
3.2.3 生态指标 | 第49-50页 |
3.3 乡镇建设中生态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50-57页 |
3.3.1 生态要素的调查 | 第50-51页 |
3.3.2 生态分析与评价 | 第51-52页 |
3.3.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规划目标的研究 | 第52-53页 |
3.3.4 生态土地利用 | 第53-54页 |
3.3.5 生态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 第54-55页 |
3.3.6 生态绿地系统规划 | 第55-56页 |
3.3.7 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 | 第56-57页 |
3.3.8 乡镇规划生态政策支持 | 第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秦岭河谷型乡镇生态环境剖析 | 第58-82页 |
4.1 乡镇规生态建设背景 | 第58页 |
4.2 生态环境系统 | 第58-61页 |
4.2.1 环境系统 | 第58-60页 |
4.2.2 物质能量 | 第60-61页 |
4.3 乡镇生态的发展维度 | 第61-67页 |
4.3.1 空间 | 第61-64页 |
4.3.2 价值 | 第64-65页 |
4.3.3 能源 | 第65-67页 |
4.4 乡镇生态设计 | 第67-69页 |
4.4.1 结合自然 | 第67-68页 |
4.4.2 生物气候的被动式 | 第68-69页 |
4.5 自然环境影响因素 | 第69-74页 |
4.5.1 山体对河谷型乡镇气候的影响。 | 第69-71页 |
4.5.2 林地对河谷型乡镇气候的影响 | 第71-74页 |
4.5.3 水体对河谷型乡镇的气候影响 | 第74页 |
4.6 自然环境对生态的影响 | 第74-81页 |
4.6.1 山体对布局的影响 | 第74-76页 |
4.6.2 水体对布局的影响 | 第76-77页 |
4.6.3 林地对布局的影响 | 第77-78页 |
4.6.4 道路对布局的影响 | 第78-8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五章 秦岭河谷型乡镇规划的生态技术策略研究 | 第82-100页 |
5.1 秦岭河谷型乡镇规划的生态技术指标 | 第82-86页 |
5.1.1 总体目标 | 第82页 |
5.1.2 详细内容 | 第82-86页 |
5.2 秦岭河谷型乡镇生态技术策略 | 第86-94页 |
5.2.1 生态环境策略 | 第86-89页 |
5.2.2 物理环境策略 | 第89-91页 |
5.2.3 节能技术策略 | 第91-92页 |
5.2.4 策略总结 | 第92-94页 |
5.3 案例分析—以天水市新阳镇建设规划为例 | 第94-99页 |
5.3.1 基本概况 | 第94-95页 |
5.3.2 生态规划技术分析 | 第95-9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00-102页 |
总结 | 第100页 |
展望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6页 |
作者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