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1.1 羊奶的营养价值 | 第11页 |
1.2 乳制品的掺假现状 | 第11-12页 |
1.3 电子鼻技术 | 第12-16页 |
1.3.1 电子鼻简介 | 第12页 |
1.3.2 电子鼻的工作过程 | 第12-13页 |
1.3.3 电子鼻的广泛应用 | 第13-15页 |
1.3.4 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 | 第15-16页 |
1.3.4.1 主成分分析 | 第15页 |
1.3.4.2 判别分析 | 第15页 |
1.3.4.3 线性回归拟合分析 | 第15页 |
1.3.4.4 K-最邻近值分析 | 第15页 |
1.3.4.5 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 | 第15-16页 |
1.4 国内外对乳品掺假的研究概况 | 第16-19页 |
1.4.1 电子鼻技术在鲜乳及其乳制品掺假检测中的应用 | 第16页 |
1.4.2 其它检测方法在鲜乳及其乳制品掺假检测中的应用 | 第16-19页 |
1.4.2.1 光谱技术 | 第17页 |
1.4.2.2 液相色谱法 | 第17-18页 |
1.4.2.3 气相色谱法 | 第18页 |
1.4.2.4 电泳法 | 第18页 |
1.4.2.5 PCR技术 | 第18页 |
1.4.2.6 免疫法 | 第18-19页 |
1.4.2.7 指纹图谱法 | 第19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3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5.2.1 制备不同浓度的掺假样品 | 第19-20页 |
1.5.2.2 用电子鼻进行检测 | 第20页 |
1.5.2.3 数据分析 | 第20-21页 |
1.5.3 技术路线图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电子鼻对羊奶中的蛋白质掺假的识别 | 第23-40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6页 |
2.2.1 材料 | 第23页 |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3-24页 |
2.2.3 羊奶复原乳样品的制备 | 第24-25页 |
2.2.4 电子鼻检测 | 第25页 |
2.2.5 数据分析 | 第25-26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6-38页 |
2.3.1 电子鼻对样品的响应 | 第26页 |
2.3.2 异常值的检测 | 第26-27页 |
2.3.3 电子鼻对各类蛋白质掺假羊奶的不同掺假浓度的鉴别 | 第27-31页 |
2.3.3.1 定性分析 | 第27-28页 |
2.3.3.2 定量分析 | 第28-31页 |
2.3.4 电子鼻结合多种化学计量法对原羊奶和掺假羊奶的鉴别 | 第31-38页 |
2.3.4.1 主成分分析(PCA) | 第31-32页 |
2.3.4.2 线性判别分析(LDA) | 第32-33页 |
2.3.4.3 线性回归分析 | 第33-34页 |
2.3.4.4 Fisher判别分析(FDA) | 第34-36页 |
2.3.4.5 K-最邻近值分析(KNN) | 第36-38页 |
2.3.4.6 多层感知器(MLP) | 第38页 |
2.4 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电子鼻对羊奶中的多组分混合掺假的识别 | 第40-54页 |
3.1 引言 | 第40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3.2.1 材料 | 第40页 |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40页 |
3.2.3 羊奶复原乳样品的制备 | 第40-41页 |
3.2.4 电子鼻检测 | 第41页 |
3.2.5 数据分析 | 第41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1-52页 |
3.3.1 电子鼻对样品的响应 | 第41-42页 |
3.3.2 异常值的检测 | 第42页 |
3.3.3 主成分分析(PCA) | 第42-44页 |
3.3.4 线性判别分析(LDA) | 第44-45页 |
3.3.5 线性回归分析 | 第45-47页 |
3.3.6 Fisher判别分析(FDA) | 第47-49页 |
3.3.7 K-最邻近值分析(KNN) | 第49-51页 |
3.3.8 多层感知器(MLP) | 第51-52页 |
3.4 小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54-56页 |
4.1 主要结论 | 第54-55页 |
4.2 创新点 | 第55页 |
4.3 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