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理论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现实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7页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4-16页 |
1.3.3 研究动态述评 | 第16-17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8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5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1.1 建设用地 | 第20页 |
2.1.2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 第20-21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2.2.1 冯.杜能经济体 | 第21-22页 |
2.2.2 中心-外围理论 | 第22-24页 |
2.2.3 城市体系与择优分配原理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关中城市群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测度 | 第26-38页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6-31页 |
3.1.1 人口、经济概况 | 第26-28页 |
3.1.2 建设用地利用概况 | 第28-30页 |
3.1.3 县级区域的空间布局 | 第30-31页 |
3.2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测算方法 | 第31-32页 |
3.2.1 土地利用效率表达式 | 第31-32页 |
3.2.2 GWR空间计量模型 | 第32页 |
3.3 县级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测算 | 第32-36页 |
3.3.1 数据来源与说明 | 第32-33页 |
3.3.2 建设用地产出弹性的GWR估计 | 第33-35页 |
3.3.3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计算结果 | 第35-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关中城市群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中心和外围分异 | 第38-48页 |
4.1 中心、外围县区的划分 | 第38-40页 |
4.2 中心、外围县区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整体特征 | 第40-41页 |
4.2.1 各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整体变化趋势 | 第40页 |
4.2.2 各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空间聚类特征 | 第40-41页 |
4.3 中心、外围县区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结构差异的统计检验 | 第41-45页 |
4.3.1“差异变量”的构造及其描述性分析 | 第41-43页 |
4.3.2 中心、外围县区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结构差异的统计证据 | 第43-45页 |
4.4 中心、外围县区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结构差异的实证验证 | 第45-47页 |
4.4.1 模型的设定及变量描述性统计 | 第45-46页 |
4.4.2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 第46-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关中城市群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空间连续分布规律 | 第48-58页 |
5.1 地理位置与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拟合 | 第48-50页 |
5.2 地理位置对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模型 | 第50-51页 |
5.3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 第51-55页 |
5.3.1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51-52页 |
5.3.2 模型估计 | 第52-53页 |
5.3.3 地理位置变量对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差异的贡献 | 第53-55页 |
5.4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空间分布规律模拟 | 第55-5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六章 关中城市群建设用地资源再配置 | 第58-66页 |
6.1 土地最优配置非线性规划方法 | 第58-59页 |
6.2 以地级市为优化区域的建设用地资源再配置 | 第59-63页 |
6.2.1 西安市建设用地资源再配置 | 第59-60页 |
6.2.2 铜川市建设用地资源再配置 | 第60页 |
6.2.3 宝鸡市建设用地资源再配置 | 第60-61页 |
6.2.4 咸阳市建设用地资源再配置 | 第61-62页 |
6.2.5 渭南市建设用地资源再配置 | 第62-63页 |
6.3 以关中城市群为优化区域的建设用地资源再配置 | 第63-6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66-68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6-67页 |
7.2 政策建议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作者简介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