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22页 |
一、研究的缘起 | 第9-11页 |
(一)提升高层次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必然选择 | 第9-10页 |
(二)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亟需进一步探索 | 第10-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第13-18页 |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第18页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9页 |
四、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9-20页 |
(一)地方高校 | 第19-20页 |
(二)产学研联合 | 第20页 |
五、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20-22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0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20-22页 |
第二章 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理论依据 | 第22-28页 |
一、协同创新理论 | 第22-24页 |
二、三螺旋结构理论 | 第24-26页 |
三、资源依赖理论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发达国家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概况 | 第28-37页 |
一、美国产学研联合培养的主要模式 | 第28-31页 |
二、英国产学研联合培养的主要模式 | 第31-33页 |
三、日本产学研联合培养的主要模式 | 第33-35页 |
四、美、英、日产学研联合培养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 第35-37页 |
(一)政府重视产学研联合培养工作 | 第35页 |
(二)多元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方式 | 第35-36页 |
(三)开放的运行交流机制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地方高校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个案研究--以X大学为例 | 第37-46页 |
一、X大学研究生教育概述 | 第37-38页 |
二、X 大学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现状 | 第38-42页 |
(一)培养目标 | 第39页 |
(二)培养方式:定期汇报+联合培养 | 第39-40页 |
(三)“双导师制”的教师队伍建设 | 第40页 |
(四)合作内容与方式 | 第40页 |
(五)基地管理 | 第40-41页 |
(六)产学研联合培养成果 | 第41-42页 |
三、该校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主要经验和问题 | 第42-46页 |
(一)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经验 | 第42-44页 |
(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 第44页 |
(三)原因分析 | 第44-46页 |
第五章 地方高校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优化策略 | 第46-52页 |
一、积极引导和鼓励地方高校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 | 第46-47页 |
(一)进一步完善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有关法律和政策 | 第46-47页 |
(二)政府应重视与非教育部门的协调 | 第47页 |
(三)政府应确保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资金投入 | 第47页 |
二、注重高校自身建设 | 第47-49页 |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 第47页 |
(二)以高校为中心,多主体联合培养 | 第47-48页 |
(三)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 第48-49页 |
三、企业应积极参与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 | 第49-50页 |
(一)提高企业对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认识 | 第49-50页 |
(二)加强企业导师的队伍建设 | 第50页 |
(三)企业应积极参与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的全过程 | 第50页 |
四、建立良好的协调运行机制 | 第50-52页 |
(一)建立主体间的协调机制 | 第50-51页 |
(二)构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保障机制 | 第51-52页 |
结束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致谢 | 第58-61页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