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6-17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7-18页 |
1.3 研究方法和基本结构 | 第18-20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3.2 基本结构 | 第18-20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社会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渠道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1 社会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渠道的概念界定 | 第21页 |
2.1.1 社会长期护理保险的概念界定 | 第21页 |
2.1.2 社会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渠道的概念界定 | 第21页 |
2.2 社会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渠道的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22页 |
2.2.2 个人或家庭责任理论 | 第22-23页 |
2.2.3 税收制责任理论 | 第23页 |
2.2.4 公共护理保险责任理论 | 第23-24页 |
2.2.5 社会福利政策理论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国外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渠道及启示 | 第25-30页 |
3.1 以色列:强制缴费和政府补贴 | 第25页 |
3.2 荷兰:强制缴费、政府补贴和合作付费 | 第25-26页 |
3.3 德国:强制缴费和中央调剂基金 | 第26-27页 |
3.4 日本:强制缴费、政府补贴和服务费用 | 第27页 |
3.5 韩国:强制缴费和政府补贴 | 第27-28页 |
3.6 国外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渠道借鉴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国内试点地区社会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渠道及启示 | 第30-34页 |
4.1 青岛模式:社会医疗保险基金划拨和福彩基金 | 第30页 |
4.2 长春模式:社会医疗保险基金划拨和政府补助 | 第30-31页 |
4.3 北京市海淀区:商业保险和政府合作的模式 | 第31-32页 |
4.4 国内试点地区社会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渠道启示 | 第32-34页 |
第五章 当前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可选的筹资渠道 | 第34-44页 |
5.1 政府补贴 | 第34-35页 |
5.2 医疗保险基金 | 第35-36页 |
5.3 企业缴费 | 第36-37页 |
5.4 个人缴费 | 第37-39页 |
5.5 反向按揭 | 第39页 |
5.6 住房公积金 | 第39-41页 |
5.7 社会支持 | 第41-44页 |
5.7.1 慈善捐助 | 第41-42页 |
5.7.2 福彩基金 | 第42-44页 |
第六章 社会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渠道面临的困境 | 第44-48页 |
6.1 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 | 第44页 |
6.2 现有政策理解与执行存在偏差 | 第44-45页 |
6.3 筹资比例和具体的筹资额度难以确定 | 第45-46页 |
6.4 试点地区的成熟经验尚未形成体系 | 第46页 |
6.5 个人参保意识薄弱 | 第46-47页 |
6.6 老年人护理服务支付意愿偏低、观念落后 | 第47-48页 |
第七章 社会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渠道的未来选择及对策建议 | 第48-66页 |
7.1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 第48-50页 |
7.1.1 确定社会长期护理保险的覆盖范围 | 第49页 |
7.1.2 明确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责任 | 第49-50页 |
7.1.3 厘清与其他保险的关系 | 第50页 |
7.2 纠正现有政策理解与执行的偏差 | 第50-51页 |
7.3 确定具体的筹资比例或额度 | 第51-63页 |
7.3.1 确定政府在长期护理保险中的筹资比例 | 第52-53页 |
7.3.2 确定企业在社会长期护理保险中的筹资比例 | 第53-54页 |
7.3.3 确定个人在社会长期护理保险中的筹资比例 | 第54-61页 |
7.3.4 确定医疗保险基金年的划拨额度 | 第61-62页 |
7.3.5 确定住房公积金的提取额度 | 第62页 |
7.3.6 确定社会支持方面的划拨额度 | 第62-63页 |
7.4 总结试点地区成熟的经验并形成体系 | 第63-64页 |
7.4.1 覆盖人群方面的经验 | 第64页 |
7.4.2 筹资渠道方面的经验 | 第64页 |
7.5 加大宣传力度并鼓励积极参保 | 第64-65页 |
7.6 改变老年人支付意愿偏低的状态及落后的观念 | 第65-66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