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

大学新生适应性研究--以H大学为例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1 绪论第10-18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0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0-11页
        1.2.1 研究目的第10-11页
        1.2.2 研究意义第11页
    1.3 研究综述第11-16页
        1.3.1 国外研究综述第11-14页
        1.3.2 国内研究综述第14-16页
    1.4 研究方法第16-18页
2 大学新生适应性概念及相关理论第18-25页
    2.1 大学新生适应性概念界定第18-19页
        2.1.1 大学新生适应性的缘起第18页
        2.1.2 大学新生适应性的内涵与外延第18-19页
    2.2 大学新生适应性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9-21页
        2.2.1 需要层次理论第19-20页
        2.2.2 人际交往理论第20-21页
        2.2.3 社会支持理论第21页
    2.3 大学新生适应性影响因素第21-23页
        2.3.1 家庭的影响第22页
        2.3.2 学校的影响第22页
        2.3.3 朋辈群体的影响第22-23页
    2.4 大学新生适应性特点第23-25页
        2.4.1 适应能力的差异性第23-24页
        2.4.2 适应内容的渗透性第24页
        2.4.3 适应态度的双重性第24-25页
3 大学新生适应性调查设计第25-29页
    3.1 研究假设第25页
    3.2 研究工具第25-27页
        3.2.1 问卷设计第25-26页
        3.2.2 信效度检验第26-27页
    3.3 问卷调查第27-28页
        3.3.1 问卷发放第27页
        3.3.2 问卷回收第27-28页
    3.4 数据统计第28-29页
4 大学新生适应性调查结果第29-44页
    4.1 大学新生适应性现状第29-31页
        4.1.1 学习适应性现状第29页
        4.1.2 生活适应性现状第29-30页
        4.1.3 人际关系适应性现状第30页
        4.1.4 心理适应性现状第30-31页
    4.2 大学新生适应性差异检验第31-41页
        4.2.1 学习适应性差异检验第31-33页
        4.2.2 生活适应性差异检验第33-36页
        4.2.3 人际关系适应性差异检验第36-39页
        4.2.4 心理适应性差异检验第39-41页
    4.3 社会支持与大学新生适应性的相关性检验第41-44页
        4.3.1 社会支持与学习适应性的相关性检验第41-42页
        4.3.2 社会支持与生活适应性的相关性检验第42页
        4.3.3 社会支持与人际关系适应性的相关性检验第42-43页
        4.3.4 社会支持与心理适应性的相关性检验第43-44页
5 分析与讨论第44-56页
    5.1 大学新生适应性现状分析第44-48页
        5.1.1 学习适应性现状分析第44-45页
        5.1.2 生活适应性现状分析第45-46页
        5.1.3 人际关系适应性现状分析第46-48页
        5.1.4 心理适应性现状分析第48页
    5.2 大学新生适应性的差异分析第48-52页
        5.2.1 学习适应性差异分析第48-50页
        5.2.2 生活适应性差异分析第50-51页
        5.2.3 人际关系适应性差异分析第51-52页
        5.2.4 心理适应性差异分析第52页
    5.3 社会支持与大学新生适应性的相关性分析第52-56页
        5.3.1 社会支持与学习适应性显著相关第52-53页
        5.3.2 社会支持与生活适应性显著相关第53-54页
        5.3.3 社会支持与人际关系适应性显著相关第54页
        5.3.4 社会支持与心理适应性显著相关第54-56页
6 结论及建议第56-61页
    6.1 研究结论第56-57页
    6.2 相关建议第57-60页
        6.2.1 加强大学与高中的合作,促进一体化育人第57页
        6.2.2 重视个体差异,多种形式开展适应性教育第57-58页
        6.2.3 提高社会支持,营造人文关怀的氛围第58-59页
        6.2.4 倡导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第59-60页
    6.3 研究展望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7页
附录第67-80页
    附录 1:调查问卷第67-70页
    附录 2:访谈提纲第70-71页
    附录 3:访谈记录第71-80页
致谢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传统媒体移动新闻客户端盈利模式优化研究
下一篇:高校联盟中主体的角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