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化学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燃料化学工业论文

生物增浓—改良A/O工艺处理煤制气废水的效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4-41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第14-20页
        1.1.1 煤制气废水及其危害第14-16页
        1.1.2 煤制气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第16-20页
    1.2 煤制气废水中的酚类物质第20-27页
        1.2.1 酚类物质的种类第20-21页
        1.2.2 细菌降解酚类物质的研究进展第21-27页
    1.3 生物增浓工艺对难降解有机物的脱除研究第27-30页
        1.3.1 生物增浓工艺脱除难降解有机物的研究进展第27页
        1.3.2 难降解有机物与氨氮耦合的抑制作用第27-29页
        1.3.3 煤化工废水难降解污染物的硝化抑制研究第29-30页
    1.4 改良A/O工艺增强硝化反硝化的研究第30-33页
        1.4.1 改良A/O工艺的研究进展第30-31页
        1.4.2 硝化反应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第31-32页
        1.4.3 反硝化反应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第32页
        1.4.4 反硝化抑制问题的研究进展第32-33页
    1.5 煤制气废水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第33-38页
        1.5.1 煤制气废水处理现状分析第33-34页
        1.5.2 煤制气废水处理实例分析第34-38页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8-41页
        1.6.1 课题的来源第38页
        1.6.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8-39页
        1.6.3 课题研究目标、任务和研究内容第39-41页
第2章 试验装置与方法第41-48页
    2.1 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第41-44页
        2.1.1 试验装置第41-42页
        2.1.2 菌种来源第42页
        2.1.3 试验用水第42-44页
    2.2 煤制气废水水质成分分析第44-48页
        2.2.1 常规分析项目及方法第44页
        2.2.2 微生物分析方法第44-47页
        2.2.3 特征污染物GC-MS分析方法第47-48页
第3章 生物增浓系统对酚类物质去除效能的研究第48-66页
    3.1 引言第48页
    3.2 粉末活性炭对酚类物质的吸附特性及效能研究第48-52页
        3.2.1 活性炭材质对酚类物质的吸附特性研究第48-49页
        3.2.2 pH值对活性炭吸附酚类物质的影响研究第49-50页
        3.2.3 搅拌速度对活性炭吸附酚类物质的影响研究第50-51页
        3.2.4 活性炭浓度对活性炭吸附酚类物质的影响研究第51-52页
        3.2.5 活性炭吸附不同酚类物质的性能研究第52页
    3.3 生物增浓系统对酚类物质的去除效能研究第52-62页
        3.3.1 生物增浓系统中活性炭吸附对酚类物质去除效能的强化第52-56页
        3.3.2 生物增浓系统对酚类物质的吸附与生物降解耦合效应第56-58页
        3.3.3 生物增浓系统中活性污泥微生物性能的改善研究第58-62页
    3.4 生物增浓系统对酚类物质及其他污染物的去除效能第62-65页
        3.4.1 生物增浓系统对酚类物质及其他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第62-63页
        3.4.2 生物增浓系统对酚类物质及其他污染物的沿程去除变化第63-65页
    3.5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4章 酚类物质对硝化的抑制特性及改良A/O系统强化硝化效能研究第66-81页
    4.1 引言第66页
    4.2 酚类物质对硝化过程的抑制研究第66-70页
        4.2.1 酚类物质负荷与不同酚类物质对硝化效能的抑制规律第66-69页
        4.2.2 酚类物质对硝化菌活性的抑制特性研究第69-70页
    4.3 改良A/O系统对硝化过程的效能强化研究第70-76页
        4.3.1 改良A/O系统与传统A/O系统在酚抑制下的硝化效能对照第71-72页
        4.3.2 改良A/O系统沿程降解酚与强化O池硝化效能研究第72-76页
    4.4 改良A/O系统中硝化污泥特性研究第76-79页
        4.4.1 改良A/O系统中氨氧化菌的富集第76-78页
        4.4.2 改良A/O系统中氨氮硝化速率第78-79页
    4.5 本章小结第79-81页
第5章 酚类物质与碳氮比改变对反硝化的抑制特性及优化调节研究第81-98页
    5.1 引言第81页
    5.2 酚类物质对反硝化脱氮效能的抑制研究第81-87页
        5.2.1 酚类物质对反硝化脱氮效能的影响第81-84页
        5.2.2 酚类物质对反硝化污泥特性的抑制特性第84-87页
    5.3 碳氮比改变对反硝化脱氮过程的抑制研究第87-88页
        5.3.1 碳氮比不同对反硝化脱氮效能的影响第87-88页
        5.3.2 碳氮比不同对反硝化污泥活性的影响第88页
    5.4 改良A/O系统对消除酚类物质抑制和保障反硝化碳源的优化调节第88-96页
        5.4.1 改良A/O系统对反硝化脱氮效能的强化研究第89-92页
        5.4.2 改良A/O系统对消除酚类物质抑制反硝化的优化调节第92-95页
        5.4.3 改良A/O系统改善碳氮比强化反硝化效能的优化调节第95-96页
    5.5 改良A/O系统对反硝化污泥特性的强化研究第96-97页
    5.6 本章小结第97-98页
第6章 生物增浓-改良A/O系统处理煤制气废水的应用研究第98-113页
    6.1 引言第98页
    6.2 应用工程概况第98-101页
        6.2.1 设计参数及处理后的出水保证值第98-99页
        6.2.2 废水处理工艺流程第99-100页
        6.2.3 废水处理工艺设计第100-101页
    6.3 生物增浓-改良A/O系统处理煤制气废水的工程运行第101-112页
        6.3.1 生物增浓-改良A/O系统的启动运行第102-107页
        6.3.2 生物增浓-改良A/O系统的稳定运行第107-112页
    6.4 本章小结第112-113页
结论第113-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2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28-130页
致谢第130-131页
个人简历第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时代作品探寻二胡发展轨迹
下一篇:某SUV前副车架的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