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二胡的历史流变历程 | 第13-16页 |
1.1 二胡的起源 | 第13页 |
1.2 二胡在宋代以后的发展演变轨迹 | 第13-16页 |
第二章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二胡发展轨迹 | 第16-24页 |
2.1 二十世纪上半叶二胡的发展背景 | 第16-17页 |
2.2 “学院派”刘天华的二胡作品特征 | 第17-20页 |
2.2.1 作品题材 | 第17页 |
2.2.2. 作品体裁形式 | 第17-18页 |
2.2.3 作品创作技法 | 第18-19页 |
2.2.4 演奏技巧 | 第19-20页 |
2.3 “民间艺人”阿炳的二胡作品 | 第20-21页 |
2.3.1 作品题材 | 第20页 |
2.3.2 作品体裁形式 | 第20页 |
2.3.3 作品创作技法 | 第20-21页 |
2.3.4 演奏技巧 | 第21页 |
2.4 从刘天华、“阿炳”的二胡作品看二胡发展轨迹 | 第21-24页 |
第三章 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的二胡发展轨迹 | 第24-33页 |
3.1 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二胡发展背景 | 第24-25页 |
3.2 刘文金、王建民、关乃忠二胡作品发展轨迹 | 第25-29页 |
3.2.1 作品题材 | 第25-26页 |
3.2.2 作品体裁 | 第26-27页 |
3.2.3 作品创作技法 | 第27-28页 |
3.2.4 演奏技巧 | 第28-29页 |
3.3 从刘文金、王建民、关乃忠二胡作品看二胡发展轨迹 | 第29-30页 |
3.4 从其他二胡作品看二胡发展轨迹 | 第30-33页 |
第四章 时代作品与二胡发展轨迹的内在联系 | 第33-37页 |
4.1 时代作品对二胡发展轨迹的促进作用 | 第33-35页 |
4.2 二胡发展轨迹对时代作品的影响意义 | 第35页 |
4.3 对未来二胡发展轨迹的展望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3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4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