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肯定、否定不对称的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1.2.2 语法化理论的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1.2.3 与“挺”相关的语法化研究 | 第15页 |
1.2.4 程度副词“挺”及“挺XP(的)”结构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1.2.5 副词“蛮”及其语法化的相关研究 | 第16页 |
1.3 本文研究拟采用的理论、方法及语料来源 | 第16-18页 |
1.3.1 拟采用的理论 | 第16-17页 |
1.3.2 拟采用的方法 | 第17页 |
1.3.3 本文的语料来源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挺XP(的)”结构分析 | 第18-36页 |
2.0 引言 | 第18页 |
2.1 “挺XP(的)”中“XP”的性质和特点 | 第18-29页 |
2.1.1 XP是形容词性成分 | 第18-23页 |
2.1.1.1 XP是单音形容词 | 第19页 |
2.1.1.2 XP是双音形容词 | 第19-20页 |
2.1.1.3 XP是多音节形容词 | 第20-21页 |
2.1.1.4 XP是形容词性短语 | 第21-23页 |
2.1.2 XP是动词性成分 | 第23-26页 |
2.1.2.1 XP是表示人物心理活动的动词 | 第23-24页 |
2.1.2.2 XP是能愿动词+其它动词性成分 | 第24页 |
2.1.2.3 XP是动词性短语 | 第24-26页 |
2.1.3 XP是名词性成分 | 第26-27页 |
2.1.4 XP的肯定、否定不对称现象 | 第27-28页 |
2.1.5 XP的总体特点 | 第28-29页 |
2.2 “挺XP(的)”的性质和句法功能 | 第29-33页 |
2.2.1 “挺”的性质 | 第29-30页 |
2.2.2 “挺XP(的)”的性质 | 第30页 |
2.2.3 “挺XP(的)”的句法功能 | 第30-33页 |
2.2.3.1 “挺XP(的)”作谓语 | 第31页 |
2.2.3.2 “挺XP(的)”作定语 | 第31-32页 |
2.2.3.3 “挺XP(的)”作状语 | 第32页 |
2.2.3.4 “挺XP(的)”作补语 | 第32-33页 |
2.3 “挺XP(的)”中“的”的性质及其隐现 | 第33-35页 |
2.3.1“的”的性质 | 第33-34页 |
2.3.1.1“的”是可省略的后附成分 | 第33-34页 |
2.3.1.2 “的”是必须省略的成分 | 第34页 |
2.3.2 “的”的隐现 | 第34-35页 |
2.4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挺”的副词化与“挺XP(的)”结构的形成及其动因与机制 | 第36-51页 |
3.0 引言 | 第36页 |
3.1“挺”的副词化过程 | 第36-44页 |
3.1.1 先秦时期 | 第36-37页 |
3.1.2 两汉时期 | 第37-38页 |
3.1.3 魏晋南北朝时期 | 第38-40页 |
3.1.4 唐五代时期 | 第40页 |
3.1.5 两宋时期 | 第40-41页 |
3.1.6 元明清时期 | 第41-44页 |
3.2 “挺”副词化的动因 | 第44-47页 |
3.2.1 语义方面 | 第44-45页 |
3.2.2 句法方面 | 第45-46页 |
3.2.3 语用方面 | 第46-47页 |
3.3 “挺”副词化的机制 | 第47-50页 |
3.3.1 语义变化 | 第47-48页 |
3.3.2 重新分析 | 第48页 |
3.3.3“挺”的主观化 | 第48-50页 |
3.4 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挺XP(的)”结构的主观性表现及语用功能 | 第51-67页 |
4.0 引言 | 第51页 |
4.1“挺”和“挺XP(的)”主观性表现 | 第51-57页 |
4.1.1 说话人的视角和认识 | 第52页 |
4.1.2 说话人的情感 | 第52-53页 |
4.1.3 转折复句中所体现的主观性 | 第53-54页 |
4.1.4 反预期功能所体现的主观性 | 第54-57页 |
4.2 “挺XP(的)”结构的语用功能 | 第57-66页 |
4.2.1 常规性的评述 | 第58-60页 |
4.2.2 程度量的比较 | 第60-61页 |
4.2.3 语用会话原则 | 第61-64页 |
4.2.4 焦点问题研究 | 第64-66页 |
4.3 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挺XP(的)”与“蛮XP(的)”对比分析 | 第67-77页 |
5.0 引言 | 第67页 |
5.1 共时层面 | 第67-72页 |
5.1.1 现代汉语“蛮”的性质 | 第67-68页 |
5.1.2 “蛮XP(的)”中XP的性质 | 第68-69页 |
5.1.3 “蛮XP(的)”的句法功能 | 第69-70页 |
5.1.4 “蛮XP(的)”与“挺XP(的)”结构的共时对比 | 第70-72页 |
5.2 历时层面 | 第72-76页 |
5.2.1 “蛮”的副词化及“蛮XP(的)”的形成发展 | 第72-75页 |
5.2.2 “蛮XP(的)”与“挺XP(的)”结构的历时比较 | 第75-76页 |
5.3 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77-79页 |
6.1 结论 | 第77-78页 |
6.2 存在的问题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