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财务共享服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8-24页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21页 |
| 1.2.1 财务共享服务 | 第10-16页 |
| 1.2.2 财务共享与企业绩效 | 第16-20页 |
| 1.2.3 文献述评 | 第20-21页 |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 1.3.1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23-24页 |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4-28页 |
| 2.1 财务共享服务的内涵与特点 | 第24-25页 |
| 2.1.1 财务共享服务的内涵 | 第24页 |
| 2.1.2 财务共享服务的特点 | 第24-25页 |
| 2.2 企业绩效的概念和评价方法 | 第25页 |
| 2.2.1 企业绩效及其评价的概念 | 第25页 |
| 2.2.2 企业绩效的评价方法 | 第25页 |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5-27页 |
| 2.3.1 共享经济理论 | 第25-26页 |
| 2.3.2 集团管控理论 | 第26页 |
| 2.3.3 资源整合理论 | 第26页 |
| 2.3.4 规模经济理论 | 第26-27页 |
| 2.3.5 流程再造理论 | 第27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3 财务共享服务在我国企业应用的现状分析 | 第28-36页 |
| 3.1 财务共享服务的行业分布 | 第28-29页 |
| 3.2 财务共享服务的企业类型 | 第29-30页 |
| 3.3 财务共享服务的规模占比 | 第30-31页 |
| 3.4 财务共享服务的选址分布 | 第31-32页 |
| 3.5 财务共享服务的模式选择 | 第32-33页 |
| 3.6 财务共享服务的持续应用时间 | 第33-34页 |
| 3.7 财务共享服务的服务区域 | 第34-35页 |
| 3.8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4 基本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 | 第36-44页 |
| 4.1 概念模型 | 第36-37页 |
| 4.2 研究假设 | 第37-39页 |
| 4.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39页 |
| 4.4 变量选取与定义 | 第39-42页 |
| 4.5 非参数检验方法介绍 | 第42-43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5 财务共享服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 第44-62页 |
| 5.1 横向分析 | 第44-48页 |
| 5.1.1 单样本K-S正态分布检验 | 第44-45页 |
| 5.1.2 变量描述性统计 | 第45-46页 |
| 5.1.3 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分析 | 第46-48页 |
| 5.2 纵向分析 | 第48-61页 |
| 5.2.1 财务共享服务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 | 第48-52页 |
| 5.2.2 财务共享服务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 | 第52-57页 |
| 5.2.3 财务共享服务对企业发展潜力的影响 | 第57-60页 |
| 5.2.4 纵向秩和检验结果汇总 | 第60-61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2-66页 |
| 6.1 研究结论 | 第62-63页 |
| 6.2 对策建议 | 第63-64页 |
| 6.3 研究局限性 | 第64-65页 |
| 6.4 展望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