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闸北区劳资矛盾预防机制完善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6-20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6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6-7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7-18页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第7-14页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四、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 第18-20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8页 |
(二)结构安排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劳资矛盾预防机制的理论基础 | 第20-27页 |
一、和谐劳动关系理论 | 第20-22页 |
(一)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 | 第20页 |
(二)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内涵 | 第20-21页 |
(三)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 | 第21-22页 |
二、治理理论 | 第22-24页 |
三、服务型政府理论 | 第24-27页 |
(一)传统的劳资矛盾处理机制 | 第24-25页 |
(二)服务型政府背景下的劳资矛盾处理机制 | 第25-27页 |
第三章 闸北区劳资矛盾预防机制的介绍 | 第27-38页 |
一、闸北区劳资矛盾预防机制的产生背景 | 第27-32页 |
(一)劳动争议案件量猛增 | 第27-29页 |
(二)劳动者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 | 第29-30页 |
(三)个体矛盾易引发连锁反应 | 第30页 |
(四)中小型企业关停并转络绎不绝 | 第30-31页 |
(五)劳动者权利意识与义务意识的不尽对等 | 第31页 |
(六)企业规避法律风险 | 第31页 |
(七)诚信体制缺失 | 第31-32页 |
(八)工会组织缺位 | 第32页 |
二、闸北区劳资矛盾预防机制的基本情况 | 第32-36页 |
(一)四维一体的预防机制 | 第32-35页 |
(二)多元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 | 第35-36页 |
三、闸北区劳资矛盾预防机制的经验总结 | 第36-38页 |
(一)预防机制要有针对性 | 第36-37页 |
(二)预防机制要有前瞻性 | 第37页 |
(三)预防机制要有覆盖面 | 第37页 |
(四)预防机制要体现高效 | 第37-38页 |
第四章 闸北区劳动矛盾预防机制的问题及原因 | 第38-42页 |
一、闸北区劳资矛盾预防机制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8-40页 |
(一)企业信息收集存在局限性 | 第38页 |
(二)调解组织发展不均衡 | 第38-39页 |
(三)调解队伍缺乏专业性、稳定性 | 第39页 |
(四)调解公信力不强 | 第39页 |
(五)当事人道德底线缺失 | 第39-40页 |
二、闸北区劳资矛盾预防机制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原因 | 第40-42页 |
(一)“企户分离” | 第40页 |
(二)调解组织缺乏制度保障 | 第40页 |
(三)不诚信行为缺乏惩处力度 | 第40-42页 |
第五章 闸北区劳资矛盾预防机制完善对策 | 第42-46页 |
一、加强有效的政策执行,善用政府治理工具 | 第42页 |
二、积极应对市场失灵,及时启动政府干预 | 第42-43页 |
三、强化多元、民主、合作的公共治理 | 第43-44页 |
四、提升公共组织人员的专业化水准 | 第44-45页 |
五、发挥电子政务积极作用,推进电子化政府建设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