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对混凝土开裂后渗透性及裂缝形态的影响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5-12页 |
1 绪论 | 第12-3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页 |
1.2 纤维增强混凝土 | 第12-16页 |
1.2.1 纤维的种类 | 第12-14页 |
1.2.2 纤维增强理论 | 第14-15页 |
1.2.3 纤维的失效模式 | 第15-16页 |
1.3 混凝土的渗透性 | 第16-32页 |
1.3.1 混凝土渗透性的重要性 | 第16-17页 |
1.3.2 混凝土开裂前渗透性的评价方法 | 第17-22页 |
1.3.3 开裂后混凝土渗透性的研究现状 | 第22-32页 |
1.4 混凝土的裂缝形态 | 第32-33页 |
1.5 本文主要思路及工作 | 第33-35页 |
2 纤维对开裂混凝土渗透性的影响 | 第35-52页 |
2.1 引言 | 第35页 |
2.2 试验原材料 | 第35-37页 |
2.3 试件制作 | 第37-38页 |
2.4 抗压强度试验 | 第38页 |
2.5 劈裂试验 | 第38-45页 |
2.5.1 试验设备与方法 | 第38-39页 |
2.5.2 试验结果 | 第39-45页 |
2.6 渗透试验 | 第45-51页 |
2.6.1 试验设备与方法 | 第45-46页 |
2.6.2 试验结果 | 第46-51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3 纤维对荷载下开裂混凝土渗透性的影响 | 第52-70页 |
3.1 引言 | 第52页 |
3.2 试件制作 | 第52-57页 |
3.2.1 原材料及配合比 | 第52-53页 |
3.2.2 混凝土拌合物工作度 | 第53-54页 |
3.2.3 混凝土拌合物含气量 | 第54-56页 |
3.2.4 抗压强度试验 | 第56页 |
3.2.5 制作过程 | 第56-57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57-58页 |
3.4 荷载下渗透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58-63页 |
3.5 径向变形与有效裂缝宽度的关系 | 第63-65页 |
3.6 分析与讨论 | 第65-6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4 纤维对开口梁弯曲性能的影响 | 第70-99页 |
4.1 引言 | 第70页 |
4.2 试验方法简介 | 第70-73页 |
4.3 试件制作 | 第73页 |
4.4 开口梁试验 | 第73-97页 |
4.4.1 试验装置 | 第73-74页 |
4.4.2 荷载-挠度曲线 | 第74-89页 |
4.4.3 荷载-CMOD曲线 | 第89-93页 |
4.4.4 跨中挠度与CMOD关系 | 第93-9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5 纤维对混凝土裂缝形态的影响 | 第99-126页 |
5.1 引言 | 第99页 |
5.2 试验方法简介 | 第99-102页 |
5.2.1 试验原理 | 第99-101页 |
5.2.2 试验设备 | 第101-102页 |
5.3 试件制作 | 第102-104页 |
5.4 断面纤维分析 | 第104-108页 |
5.4.1 断面纤维失效模式分析 | 第104-107页 |
5.4.2 韧性与断面纤维数目的关系 | 第107-108页 |
5.5 断面扫描试验 | 第108-111页 |
5.5.1 扫描试验 | 第108-109页 |
5.5.2 数据处理与断面可视化 | 第109-111页 |
5.6 裂缝形态分析 | 第111-125页 |
5.6.1 基于统计论的裂缝形态分析 | 第111-113页 |
5.6.2 基于曲折度和粗糙度的裂缝形态分析 | 第113-118页 |
5.6.3 基于分形理论的裂缝形态分析 | 第118-124页 |
5.6.4 分析与讨论 | 第124-125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结论 | 第126-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36-137页 |
致谢 | 第137-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