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居住建筑论文--集合住宅论文

城市高层单元式集合住宅外部入口空间可识别性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33页
    1.1 课题的缘起第12-16页
        1.1.1 背景第12-14页
        1.1.2 问题提出第14-16页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6-19页
        1.2.1 论文研究的目的第16页
        1.2.2 论文研究的意义第16-19页
    1.3 论文的研究背景第19-24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9-20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20-24页
    1.4 相关概念释义第24-27页
    1.5 研究对象、内容、方法与逻辑框架第27-32页
        1.5.1 论文研究对象范围界定第27-28页
        1.5.2 论文研究内容第28-29页
        1.5.3 论文的研究方法第29-30页
        1.5.4 论文的研究框架第30-32页
    1.6 小结第32-33页
第2章 高层单元式集合住宅外部入口空间识别性理论依据第33-45页
    2.1 居住需求与寻路模式第33-36页
        2.1.1 居住需求第33-34页
        2.1.2 寻路模式第34-36页
    2.2 格式塔心理学与环境视觉原理第36-41页
        2.2.1 格式塔心理学第36-38页
        2.2.2 环境视觉原理第38-41页
    2.3 环境知觉与空间认知第41-44页
        2.3.1 环境知觉第41-42页
        2.3.2 空间认知第42-44页
    2.4 小结第44-45页
第3章 高层单元式集合住宅外部入口空间概述第45-53页
    3.1 单元式住宅外部入口空间要素构成第45-46页
    3.2 单元式住宅外部入口空间的基本类型第46-48页
    3.3 可识别性的影响因素第48-52页
        3.3.1 内在因素第49-51页
        3.3.2 外在因素第51-52页
    3.4 小结第52-53页
第4章 单元式住宅外部入口空间可识别性需求及现状调研第53-95页
    4.1 外部入口空间的可识别性要素提取第54-59页
    4.2 单元式住宅外部入口空间的识别性现状分析第59-80页
        4.2.1 调研概要第59-61页
        4.2.2 实例分析一-华宇锦城名都第61-67页
        4.2.3 实例分析二-蓝光花满庭第67-73页
        4.2.4 实例分析三-中房红枫岭第73-80页
    4.3 比较分析第80-87页
    4.4 可识别性需求第87-92页
    4.5 本章小结第92-95页
第5章 单元式住宅外部入口空间可识别性设计原则及策略分析第95-127页
    5.1 单元式住宅外部入口空间可识别性设计原则第95-97页
    5.2 单元式住宅外部入口空间可识别性设计策略第97-123页
        5.2.1 住宅区整体形态设计第99-109页
        5.2.2 外部环境设计第109-111页
        5.2.3 单元入口实体形态要素设计第111-120页
        5.2.4 视觉标识设计第120-123页
    5.3 针对老人及儿童的识别性设计策略应注意的问题第123-124页
    5.4 影响单元式住宅外部入口空间识别性设计的因素第124-126页
    5.5 本章小结第126-127页
结语第127-129页
致谢第129-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3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第133-134页
附录1 (调研一、三)问卷表第134-136页
附录2 (调研二)问卷表第136-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DLLME法用于猪肉组织及器官中三种四环素类抗生素及其代谢物的测定研究
下一篇:互联网+背景下的江苏人保网络营销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