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吉林省新能源产业的激励性管制问题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0-11页
        1.2.1 研究目的第10-11页
        1.2.2 研究意义第11页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第11-12页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1-12页
        1.3.2 创新点第12页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2-14页
        1.4.1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4.2 技术路线第13-14页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7页
        1.5.1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5.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6页
        1.5.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第16-17页
第2章 理论基础第17-24页
    2.1 新能源产业的相关理论第17-21页
        2.1.1 新能源概念的界定第17-18页
        2.1.2 新能源产业的内涵与基本特征第18-19页
        2.1.3 新能源产业的竞争力理论第19-21页
    2.2 激励性管制的相关理论第21-24页
        2.2.1 政府管制理论第21页
        2.2.2 激励性管制理论第21-22页
        2.2.3 新能源产业发展中政府激励性管制的经济学依据第22-24页
第3章 吉林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第24-34页
    3.1 吉林省能源供需现状分析第24-28页
        3.1.1 吉林省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和能源产业的发展情况第24-26页
        3.1.2 吉林省能源供需关系第26-28页
    3.2 吉林省发展新能源产业的环境分析第28-30页
        3.2.1 政策环境第28页
        3.2.2 资源禀赋第28-29页
        3.2.3 产业基础第29页
        3.2.4 技术现状第29-30页
    3.3 吉林省新能源主要产业发展的现状第30-34页
        3.3.1 风能产业第30-31页
        3.3.2 生物质能产业第31-32页
        3.3.3 太阳能产业第32-33页
        3.3.4 核电产业第33-34页
第4章 吉林省新能源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第34-45页
    4.1 吉林省新能源产业竞争力评价的方法和步骤第34-35页
        4.1.1 新能源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第34页
        4.1.2 新能源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的方法第34-35页
        4.1.3 新能源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的步骤第35页
    4.2 吉林省新能源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第35-41页
        4.2.1 建立吉林省新能源产业竞争力的层次结构模型第35-36页
        4.2.2 确定吉林省新能源产业竞争力的各项指标权重第36-40页
        4.2.3 吉林省新能源产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分析第40-41页
    4.3 吉林省新能源产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过程与结果分析第41-45页
        4.3.1 吉林省新能源产业竞争力的评价过程第41-42页
        4.3.2 吉林省新能源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的结果分析第42-43页
        4.3.3 吉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优势与问题第43-45页
第5章 吉林省新能源产业激励性管制的政策建议第45-52页
    5.1 财税金融政策第45-47页
        5.1.1 财政政策第45-46页
        5.1.2 税收政策第46页
        5.1.3 价格政策第46-47页
        5.1.4 金融政策第47页
    5.2 科研技术政策第47-48页
        5.2.1 营造科技创新良好氛围第47-48页
        5.2.2 构建多层次的技术创新平台第48页
        5.2.3 创建合理高效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机制第48页
    5.3 人才支持政策第48-49页
        5.3.1 人才开发与培养第48-49页
        5.3.2 人才引进与激励第49页
    5.4 市场培育政策第49-50页
        5.4.1 新能源产业化发展第49-50页
        5.4.2 新能源产品消费需求培育第50页
    5.5 监督管制政策第50-52页
        5.5.1 设立监管机制第50-51页
        5.5.2 投资管制第51页
        5.5.3 质量管制第51-52页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52-53页
    6.1 研究结论第52页
    6.2 研究展望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致谢第56-57页
作者简介第5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信息技术企业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
下一篇:长春市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