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技术及其在高层建筑给排水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第二章 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内涵及设计优势 | 第17-29页 |
2.1 BIM的概述 | 第17-18页 |
2.1.1 BIM的定义 | 第17-18页 |
2.2 数据表示和交换标准 | 第18-21页 |
2.2.1 BSI的概述 | 第19-20页 |
2.2.2 设施维护管理标准(COBie) | 第20-21页 |
2.2.3 模型服务 | 第21页 |
2.2.4 数据管理 | 第21页 |
2.3 BIM在项目中的应用 | 第21-24页 |
2.3.1 项目类型和BIM实现 | 第23页 |
2.3.2 BIM与项目生命周期 | 第23-24页 |
2.4 BIM在组织中的作用 | 第24页 |
2.5 BIM技术的设计优势 | 第24-29页 |
2.5.1 BIM技术与协同设计 | 第25-26页 |
2.5.2 BIM的协同设计 | 第26页 |
2.5.3 BIM三维设计的优势 | 第26-27页 |
2.5.4 BIM技术与传统技术设计差异 | 第27-29页 |
第三章 BIM在高层建筑给排水工程中的应用理论 | 第29-43页 |
3.1 BIM数据信息标准 | 第29-35页 |
3.1.1 IFC-数据信息储存标准 | 第29-31页 |
3.1.2 IDM-数据信息传递标准 | 第31-34页 |
3.1.3 IFD-信息字典标准 | 第34-35页 |
3.2 三大标准在BIM技术中的作用 | 第35-37页 |
3.3 国内建筑信息模型标准框架研究 | 第37-40页 |
3.3.1 技术标准 | 第38-39页 |
3.3.2 实施标准 | 第39-40页 |
3.4 BIM技术的工程信息管理 | 第40页 |
3.5 小结 | 第40-43页 |
第四章 高层建筑给排水的BIM模型构建 | 第43-71页 |
4.1 建筑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44-52页 |
4.1.1 项目建立准备 | 第44-45页 |
4.1.2 常用的建模工具 | 第45-46页 |
4.1.3 建立工作集 | 第46-47页 |
4.1.4 标高和轴网的创建 | 第47页 |
4.1.5 族文件的载入 | 第47-48页 |
4.1.6 模型的构建 | 第48-50页 |
4.1.7 项目主体其他构件的添加 | 第50-52页 |
4.2 MEP模型的创建 | 第52-59页 |
4.2.1 项目模型的准备 | 第52-54页 |
4.2.2 模型的构建 | 第54-59页 |
4.3 管道碰撞检查 | 第59-66页 |
4.3.1 Revit的碰撞检查 | 第60-63页 |
4.3.2 Navisworks的碰撞检查 | 第63-66页 |
4.4 BIM对MEP系统的优化 | 第66-69页 |
4.4.1 空间布局优化 | 第66-67页 |
4.4.2 管线综合优化 | 第67-69页 |
4.5 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BIM在工程中的应用及结果讨论 | 第71-89页 |
5.1 工程简介 | 第71-72页 |
5.2 BIM在高层建筑给排水管理中的应用 | 第72-85页 |
5.2.1 图纸表达效果 | 第72-79页 |
5.2.2 碰撞检查及优化管线布置 | 第79-85页 |
5.3 BIM技术应用效果研究 | 第85-88页 |
5.4 小结 | 第88-8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6.1 结论 | 第89-90页 |
6.2 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7页 |
附录B 攻读期间参与的课题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