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物理层网络编码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物理层网络编码与工厂自动化无线通信 | 第17-24页 |
2.1 工厂自动化无线通信 | 第17-19页 |
2.1.1 工厂自动化对无线技术的要求 | 第17-18页 |
2.1.2 DF中继PNC与OFDM/OFDMA联合设计 | 第18-19页 |
2.2 双向DF中继物理层网络编码 | 第19-21页 |
2.2.1 双向DF中继PNC方案 | 第19-20页 |
2.2.2 物理层网络编码的解调映射 | 第20-21页 |
2.3 物理层网络编码解调映射一般法则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3章 基于QAM调制PNC与分组码联合设计 | 第24-35页 |
3.1 QAM调制PNC系统模型 | 第24页 |
3.2 QAM调制PNC模糊性问题 | 第24-26页 |
3.3 QAM调制与分组码联合设计PNC方案 | 第26-31页 |
3.3.1 信道编码定理 | 第26-27页 |
3.3.2 QAM调制与分组码联合设计方案 | 第27-28页 |
3.3.3 最大后验概率准则译码 | 第28-30页 |
3.3.4 误码率计算结果分析 | 第30-31页 |
3.4 不等功率条件下中继节点SER | 第31-34页 |
3.4.1 最近邻近似扩展 | 第31-32页 |
3.4.2 QAM-BLOCK方案误码率计算 | 第32-33页 |
3.4.3 误码率计算结果分析 | 第33-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双向译码转发中继PNC与OFDM联合设计 | 第35-48页 |
4.1 双向中继PNC与OFDM联合设计系统模型 | 第35-36页 |
4.2 系统峰均功率比问题 | 第36-38页 |
4.2.1 峰均功率比定义 | 第36-38页 |
4.2.2 峰均功率比线性优化技术 | 第38页 |
4.3 部分传输序列(PTS) | 第38-41页 |
4.3.1 部分传输序列原理 | 第39页 |
4.3.2 影响PTS性能的主要因素 | 第39-41页 |
4.4 改进的PTS相位因子计算 | 第41-47页 |
4.4.1 次优穷举搜索(SES)算法 | 第41-42页 |
4.4.2 中继节点解调映射表 | 第42-45页 |
4.4.3 改进相位因子计算方法 | 第45-46页 |
4.4.4 改进计算方法的PAPR抑制性能 | 第46-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多向译码转发中继PNC与OFDMA联合设计 | 第48-56页 |
5.1 多向中继PNC与OFDMA联合设计系统模型 | 第48-49页 |
5.2 DFT扩频技术传输原理 | 第49-51页 |
5.2.1 子载波分配方式对PAPR性能的影响 | 第49-50页 |
5.2.2 子载波数量对PAPR性能的影响 | 第50-51页 |
5.3 OFDMA-PNC-DFT扩频传输方案 | 第51-54页 |
5.3.1 多址阶段信息处理过程 | 第51-53页 |
5.3.2 广播阶段信息处理过程 | 第53页 |
5.3.3 多址阶段PNC的峰均功率比抑制性能 | 第53-5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