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1.3.3 简要评述 | 第18-19页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9-21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农户参与家庭农场的理论基础 | 第22-30页 |
2.1 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 第22-23页 |
2.1.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22页 |
2.1.2 农民专业合作社 | 第22页 |
2.1.3 家庭农场 | 第22-23页 |
2.2 家庭农场的内涵特征与优势 | 第23-24页 |
2.2.1 家庭农场的内涵特征 | 第23-24页 |
2.2.2 家庭农场的优势 | 第24页 |
2.3 农户参与家庭农场的相关理论 | 第24-28页 |
2.3.1 家庭承包经营理论 | 第24-25页 |
2.3.2 农民分化理论 | 第25-26页 |
2.3.3 土地流转理论 | 第26-27页 |
2.3.4 产权理论 | 第27-28页 |
2.3.5 公平理论 | 第28页 |
2.4 农户参与家庭农场的作用机理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与参与情况 | 第30-36页 |
3.1 松江区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 | 第30-32页 |
3.1.1 松江区基本情况 | 第30页 |
3.1.2 松江区家庭农场的发展水平 | 第30-31页 |
3.1.3 松江区家庭农场的发展特点 | 第31-32页 |
3.2 松江区农户参与家庭农场的情况 | 第32-34页 |
3.2.1 农户参与的原因 | 第32-33页 |
3.2.2 农户参与的原则 | 第33页 |
3.2.3 农户参与的利益机制 | 第33-34页 |
3.3 松江区农民分化与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 第34-36页 |
3.3.1 农民分化的现状 | 第34-35页 |
3.3.2 土地流转的现状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农户参与家庭农场意愿的描述性分析 | 第36-45页 |
4.1 调研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36-39页 |
4.1.1 数据来源 | 第36页 |
4.1.2 问卷设计 | 第36-39页 |
4.1.3 调研方法 | 第39页 |
4.2 农户对家庭农场参与意愿的描述性分析 | 第39-45页 |
4.2.1 成为职业农民的可能性特征 | 第39-40页 |
4.2.2 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容易程度特征 | 第40-41页 |
4.2.3 土地流转的增收效应特征 | 第41页 |
4.2.4 土地流转收益分配公平性感知特征 | 第41-42页 |
4.2.5 参与意愿 | 第42-45页 |
第五章 农户参与家庭农场意愿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 第45-60页 |
5.1 农户参与意愿影响因素的探测性分析 | 第45-50页 |
5.1.1 调查问卷检验 | 第45-46页 |
5.1.2 因子分析 | 第46-50页 |
5.2 农户参与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50-60页 |
5.2.1 研究假设和模型建立 | 第50-54页 |
5.2.2 模型识别 | 第54-55页 |
5.2.3 模型拟合和评价 | 第55-56页 |
5.2.4 模型修正 | 第56-58页 |
5.2.5 假设检验 | 第58-60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60-6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0-61页 |
6.1.1 潜变量之间的关系 | 第60-61页 |
6.1.2 潜变量与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 | 第61页 |
6.2 对策建议 | 第61-63页 |
6.2.1 培育不同群体农民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有效引导农民分化 | 第61-62页 |
6.2.2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环境,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兼顾效率和公平 | 第62页 |
6.2.3 优化家庭农场政策,进一步提高政策的收入效应 | 第62-63页 |
6.2.4 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扩宽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 第63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63-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作者简介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