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6页 |
1.1 植物次生物质杀虫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1.1 植物化学成分的资源和杀虫活性 | 第14-15页 |
1.1.1.1 生物碱 | 第14页 |
1.1.1.2 萜烯类 | 第14页 |
1.1.1.3 酚类化合物 | 第14-15页 |
1.1.2 植物精油和其杀虫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1.2.1 萜类化合物 | 第15页 |
1.1.2.2 苯系物 | 第15页 |
1.1.2.3 脂肪族化合物 | 第15页 |
1.1.2.4 含氮含硫化合物 | 第15-16页 |
1.1.3 植物次生物质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1.3.1 植物次生物质的杀虫机理概况 | 第16页 |
1.1.3.2 植物次生物质杀虫作用机理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2 醉鱼草属植物研究进展 | 第17-33页 |
1.2.1 醉鱼草属植物化学成分分离 | 第17-31页 |
1.2.1.1 黄酮类 | 第17-21页 |
1.2.1.2 萜类化合物 | 第21-27页 |
1.2.1.2.1 环烯醚萜类 | 第21-23页 |
1.2.1.2.2 倍半萜类 | 第23-25页 |
1.2.1.2.3 二萜 | 第25-26页 |
1.2.1.2.4 三萜及其苷类 | 第26-27页 |
1.2.1.3 苯丙素类 | 第27-31页 |
1.2.1.4 其他 | 第31页 |
1.2.2 醉鱼草类植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 第31-33页 |
1.2.2.1 神经组织保护作用 | 第31页 |
1.2.2.2 抗菌消炎作用 | 第31-32页 |
1.2.2.3 抗氧化作用 | 第32页 |
1.2.2.4 保肝利尿作用 | 第32页 |
1.2.2.5 鱼毒及杀虫作用 | 第32-33页 |
1.3 巴东醉鱼草化学成分及其农用活性研究进展 | 第33-34页 |
1.3.1 巴东醉鱼草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第33页 |
1.3.1.1 黄酮类 | 第33页 |
1.3.1.2 萜类 | 第33页 |
1.3.1.3 苯丙素酚苷类 | 第33页 |
1.3.1.4 甾体类 | 第33页 |
1.3.2 巴东醉鱼草农用活性研究概况 | 第33-34页 |
1.4 论文设计思路 | 第34-36页 |
第二章 巴东醉鱼草乙酸乙酯段活性物质分离 | 第36-4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36页 |
2.1.1.1 供试昆虫 | 第36页 |
2.1.1.2 供试材料 | 第36页 |
2.1.1.3 仪器与试剂 | 第36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36-37页 |
2.1.2.1 活性成分提取、分离与结构鉴定方法 | 第36-37页 |
2.1.2.1.1 化学成分的提取方法 | 第36页 |
2.1.2.1.2 杀虫活性化合物的追踪分离 | 第36页 |
2.1.2.1.3 化学成分结构鉴定方法 | 第36页 |
2.1.2.1.4 活性化合物的杀虫活性筛选 | 第36-37页 |
2.1.3 生物测定方法 | 第37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0页 |
2.2.1 巴东醉鱼草乙酸乙酯段萃取物的柱层析分离 | 第37-38页 |
2.2.2 巴东醉鱼草化合物结构鉴定 | 第38-40页 |
2.2.3 巴东醉鱼草乙酸乙酯段、E馏分及 1,3-二羟基.山酮对粘虫的拒食活性测定 | 第40页 |
2.3 小结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巴东醉鱼草精油成分检测及化合物的杀虫活性研究 | 第42-5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3.1.1 供试植物材料 | 第42页 |
3.1.2 供试药剂 | 第42页 |
3.1.3 供试昆虫 | 第42页 |
3.1.4 方法 | 第42-43页 |
3.1.4.1 巴东醉鱼草精油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 第42-43页 |
3.1.4.1.1 巴东醉鱼草精油提取方法: | 第42-43页 |
3.1.4.1.2 巴东醉鱼草精油GC-MS条件 | 第43页 |
3.1.4.2 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 第43页 |
3.1.4.2.1 熏蒸作用测定方法 | 第43页 |
3.1.4.2.2 杀螨活性的室内生测方法 | 第43页 |
3.1.4.2.3 触杀作用的室内生测方法 | 第43页 |
3.1.4.2.4 孑孓的室内生测方法 | 第4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8页 |
3.2.1 巴东醉鱼草精油的成分分析 | 第43-46页 |
3.2.2 巴东醉鱼草精油中两种成分的杀虫活性研究 | 第46-48页 |
3.2.2.1 苯甲酸甲酯对3种昆虫的熏蒸毒力测定 | 第46页 |
3.2.2.2 对伞花烃对两种昆虫的熏蒸毒力测定 | 第46页 |
3.2.2.3 对伞花烃和苯甲酸甲酯对酢浆草如叶螨的毒力测定 | 第46-47页 |
3.2.2.4 对伞花烃和苯甲酸甲酯对淡色库蚊幼虫的毒杀活性 | 第47页 |
3.2.2.5 对伞花烃和苯甲酸甲酯对玉米蚜的触杀测定 | 第47-48页 |
3.2.2.6 对伞花烃对两种鳞翅目害虫的触杀测定 | 第48页 |
3.3 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对伞花烃对粘虫几种酶系的影响 | 第50-64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0-64页 |
4.1.1 供试昆虫 | 第50页 |
4.1.2 供试药剂 | 第50页 |
4.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0页 |
4.1.4 试验方法 | 第50-57页 |
4.1.4.1 试虫处理方法 | 第50页 |
4.1.4.2 cAMP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50页 |
4.1.4.3 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测定方法 | 第50-52页 |
4.1.4.4 Na~+-K~+-ATP酶活性测定方法 | 第52页 |
4.1.4.5 谷丙转氨酶活性测定方法 | 第52-53页 |
4.1.4.6 羧酸酯酶活性测定 | 第53-54页 |
4.1.4.7 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测定 | 第54-55页 |
4.1.4.8 细胞色素P450 O-脱甲基酶活性测定 | 第55-56页 |
4.1.4.9 酸性磷酸酯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 | 第56-57页 |
4.1.5 结果与分析 | 第57-62页 |
4.1.5.1 对伞花烃处理粘虫后的致毒症状 | 第57页 |
4.1.5.2 对伞花烃对粘虫体内c AMP含量的影响 | 第57-58页 |
4.1.5.3 离体和活体下对伞花烃对粘虫AChE活性的影响 | 第58-59页 |
4.1.5.4 离体和活体下对伞花烃对粘虫Na~+-K~+-ATP酶活性的影响 | 第59页 |
4.1.5.5 对伞花烃对粘虫谷丙转氨酶活性的影响 | 第59-60页 |
4.1.5.6 对伞花烃对粘虫羧酸酯酶活性的影响 | 第60页 |
4.1.5.7 对伞花烃对粘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影响 | 第60-61页 |
4.1.5.8 对伞花烃对粘虫P450-O脱甲基酶活性的影响 | 第61页 |
4.1.5.9 对伞花烃对粘虫磷酸酯酶活性的影响 | 第61-62页 |
4.1.6 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问题与讨论 | 第64-70页 |
5.1 巴东醉鱼草活性成分复杂 | 第64-65页 |
5.1.1 巴东醉鱼草中拒食活性主成分可能为 1,3-dihydroxyxanthone | 第64页 |
5.1.2 巴东醉鱼草精油组分中的苯系物,有一定的熏蒸活性 | 第64-65页 |
5.2 巴东醉鱼草精油主成分对伞花烃作用机理复杂 | 第65-67页 |
5.2.1 对伞花烃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 第65-66页 |
5.2.1.1 对伞花烃可能作用于神经系统 | 第65页 |
5.2.1.2 乙酰胆碱酯酶和Na+-K+-ATP酶与对伞花烃的作用靶标可能无关 | 第65-66页 |
5.2.1.3 谷丙转氨酶(GPT)不是对伞花烃的作用靶标 | 第66页 |
5.2.1.4 章鱼胺受体可能是对伞花烃的作用靶标 | 第66页 |
5.2.2 对伞花烃对代谢酶系的影响 | 第66-67页 |
5.2.2.1 对伞花烃对粘虫的毒杀活性与各种代谢酶的变化有关 | 第66页 |
5.2.2.2 对伞花烃对GSTs和细胞色素P450酶系的抑制与其杀虫作用有关 | 第66-67页 |
5.2.2.3 对伞花烃对CarE的激活可增强水解代谢。 | 第67页 |
5.3 巴东醉鱼草的开发应用前景 | 第67页 |
5.4 有待进一步解决问题 | 第67-70页 |
5.4.1 1,3-dihydoxyxanthone的拒食作用以及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 第67-68页 |
5.4.2 巴东醉鱼草精油中对伞花烃的杀虫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 第68-7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0页 |
附图:部分化合物的NMR图谱 | 第80-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作者简介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