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项目 | 第6-7页 |
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英文缩写对照表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1页 |
1.1 我国重金属污染现状 | 第17-18页 |
1.1.1 我国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现状 | 第17-18页 |
1.1.2 我国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现状 | 第18页 |
1.2 重金属的危害 | 第18-19页 |
1.3 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治理 | 第19-24页 |
1.3.1 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的治理 | 第19-21页 |
1.3.2 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治理 | 第21-24页 |
1.4 食用菌及菌糠发展现状 | 第24-26页 |
1.4.1 世界食用菌发展现状 | 第24-25页 |
1.4.2 国内食用菌发展现状 | 第25-26页 |
1.5 食用菌菌糠对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潜力 | 第26-28页 |
1.6 食用菌菌糠吸附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机理 | 第28-29页 |
1.6.1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 | 第28-29页 |
1.6.2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区别 | 第29页 |
1.7 研究意义、方法及内容 | 第29-31页 |
1.7.1 研究意义 | 第29-30页 |
1.7.2 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30-31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1-42页 |
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31-32页 |
2.1.1 主要材料 | 第31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31-32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32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32-40页 |
2.2.1 单因素影响试验 | 第32-35页 |
2.2.2 扫描电镜表征菌糠表面结构 | 第35-36页 |
2.2.3 蓄电池产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 | 第36-40页 |
2.2.4 食用菌菌糠吸附土壤中重金属离子 | 第40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4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三章 食用菌菌糠对污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 | 第42-68页 |
3.1 单因素影响试验 | 第42-63页 |
3.1.1 平衡时间的确定及吸附动力学模型的探讨 | 第42-47页 |
3.1.2 p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47-50页 |
3.1.3 菌糠剂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50-53页 |
3.1.4 溶液初始浓度的影响及等温吸附模型的探讨 | 第53-61页 |
3.1.5 菌糠粒径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61-63页 |
3.2 扫描电镜表征菌糠表面结构 | 第63-66页 |
3.2.1 培养食用菌前后菌糠表面特征的变化 | 第64页 |
3.2.2 吸附前后菌糠表面特征的变化 | 第64-65页 |
3.2.3 菌糠表面重金属离子排布特征 | 第65-6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四章 蓄电池产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与食用菌菌糠修复研究 | 第68-76页 |
4.1 蓄电池产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 | 第68-71页 |
4.1.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68页 |
4.1.2 蓄电池产区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分析 | 第68-70页 |
4.1.3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 第70-71页 |
4.2 食用菌菌糠吸附土壤中重金属离子 | 第71-7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9页 |
5.1 总结 | 第76-78页 |
5.2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7页 |
作者简介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