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

国家森林公园社区旅游的社会网络分析--以阳明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绪论第14-32页
    1.1 研究背景第14-21页
        1.1.1 新自由主义下的自然资源管理方式变革第14-15页
        1.1.2 森林公园是中国发展环境的深刻写照第15-18页
        1.1.3 民生林业战略下的社区居民参与的提升第18-20页
        1.1.4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应用日益广泛第20-21页
    1.2 研究问题第21-28页
        1.2.1 旅游发展议题在公园研究中的演变第21-23页
        1.2.2 旅游治理其本质是不同社会关系互动过程的表征第23-24页
        1.2.3 主要研究理论与内容思考第24-27页
        1.2.4 研究问题的提出第27-28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8-30页
        1.3.1 研究目的第28-29页
        1.3.2 研究意义第29-30页
    1.4 研究流程与内容第30-32页
2 研究进展第32-69页
    2.1 社区林业发展研究第32-50页
        2.1.1 自然资源经营管理的现况趋势第32-40页
        2.1.2 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资本特色第40-45页
        2.1.3 社区参与及伙伴关系第45-50页
    2.2 森林公园与森林旅游研究第50-57页
    2.3 社会网络分析与旅游研究第57-67页
        2.3.1 国外社会网络分析在旅游领域的应用第58-63页
        2.3.2 国内社会网络分析在旅游领域的应用第63-67页
    2.4 小结第67-69页
3 研究理论与研究设计第69-92页
    3.1 研究理论第69-82页
        3.1.1 社会网络的起源第69-70页
        3.1.2 社会网络的基本概念第70-71页
        3.1.3 社会结构第71-73页
        3.1.4 社会网络的内涵第73-76页
        3.1.5 社区关系网络第76-82页
    3.2 研究方法第82-84页
        3.2.1 案例研究第82-83页
        3.2.2 问卷调查法第83-84页
        3.2.3 内容分析法第84页
    3.3 研究过程与案例选择第84-88页
        3.3.1 研究过程第84-86页
        3.3.2 案例选择第86-88页
    3.4 数据资料收集与分析第88-90页
        3.4.1 访谈法与访谈情况说明第88-89页
        3.4.2 资料收集与说明第89-90页
        3.4.3 三角测量与数据使用第90页
    3.5 研究伦理第90-91页
    3.6 研究技术路线第91-92页
4 阳明山社区旅游基本情况介绍第92-97页
    4.1 森林公园与社区基本情况第92-94页
    4.2 阳明山社区旅游受访者社会经济特征介绍第94-97页
5 社区旅游社区行动者个人及二者网络层次分析第97-114页
    5.1 网络集中性分析第97-107页
        5.1.1 数据计算过程描述第97-103页
        5.1.2 网络集中性描述与分析第103-107页
    5.2 私人事务、社区事务与社区旅游参与网络相关分析第107-109页
    5.3 分析与讨论第109-114页
6 社区旅游社区行动者网络结构层次分析第114-132页
    6.1 私人事务网络分析第115-119页
        6.1.1 私人事务网络社会空间距离分析第115页
        6.1.2 私人事务网络属性特征分析第115-119页
    6.2 社区公共事务网络分析第119-124页
        6.2.1 社区公共事务网络社会空间距离分析第119-120页
        6.2.2 社区公共事务网络属性特征分析第120-124页
    6.3 社区旅游参与网络分析第124-130页
        6.3.1 社区旅游参与事务网络社会空间距离分析第124-125页
        6.3.2 社区旅游参与事务网络属性特征分析第125-130页
    6.4 三种网络特征与关系分析第130-132页
        6.4.1 三种网络结构特征分析第130-131页
        6.4.2 三种网络相互关系分析第131-132页
7 结论第132-136页
    7.1 结论第132-133页
        7.1.1 社会行动者个人及二者网络层次分析第132页
        7.1.2 社区行动者网络结构分析第132-133页
    7.2 创新点第133页
    7.3 研究展望第133-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58页
附录1: 社会网络分析调查问卷第158-162页
附录2: 社区居民访谈问卷第162-164页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第164-166页
致谢第166-167页

论文共1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古典功利主义视域下的中国市场经济道德探究
下一篇:过渡金属催化及自由基参与的C-H官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