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前言 | 第10-12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1.2 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假设 | 第11-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26页 |
2.1 髌腱末端病的定义及特征 | 第12页 |
2.2 髌腱末端病的发病率 | 第12-13页 |
2.3 髌腱末端病的临床症断及分级 | 第13-14页 |
2.4 髌腱末端病的病变 | 第14-15页 |
2.4.1 主要结构的病变 | 第14-15页 |
2.4.2 附属结构的病变 | 第15页 |
2.5 髌腱末端病的发病机制 | 第15-16页 |
2.5.1 末端区局部微循环障碍 | 第15-16页 |
2.5.2 末端区应力失代偿反应 | 第16页 |
2.6 髌腱末端病的危险因素 | 第16-19页 |
2.6.1 外在因素 | 第16-18页 |
2.6.2 内在因素 | 第18-19页 |
2.7 影响髌腱载荷的生物力学因素 | 第19-25页 |
2.7.1 股四头肌收缩力 | 第19-21页 |
2.7.2 膝关节角度和角速度 | 第21-23页 |
2.7.3 膝关节力矩 | 第23页 |
2.7.4 地面反作用力 | 第23-25页 |
2.8 小结 | 第25-26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6-34页 |
3.1 受试者 | 第26页 |
3.2 实验设计 | 第26-28页 |
3.3 数据采集 | 第28-30页 |
3.3.1 病史采集和临床筛查 | 第28页 |
3.3.2 跳跃动作生物力学测试 | 第28-30页 |
3.4 数据处理 | 第30-34页 |
3.4.1 VISA-P疼痛模拟量表测试 | 第30页 |
3.4.2 急停起跳和跳深动作测试 | 第30-31页 |
3.4.3 动作阶段划分 | 第31-33页 |
3.4.4 跟踪期间训练时间获取 | 第33-34页 |
3.5 统计分析 | 第34页 |
4 结果 | 第34-55页 |
4.1 基本信息 | 第34-35页 |
4.2 髌腱末端病下肢损伤前的生物力学特征 | 第35-45页 |
4.2.1 运动学特征 | 第35-39页 |
4.2.2 下肢动力学特征 | 第39-43页 |
4.2.3 动作周期时空参数 | 第43-44页 |
4.2.4 运动表现 | 第44-45页 |
4.3 髌腱末端病对下肢生物力学的影响 | 第45-55页 |
4.3.1 髌腱末端病对下肢运动学的影响 | 第45-49页 |
4.3.2 髌腱末端病对下肢动力学指标的影响 | 第49-53页 |
4.3.3 髌腱末端病对动作周期时空参数的影响 | 第53-55页 |
4.3.4 髌腱末端病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 第55页 |
5 讨论 | 第55-65页 |
5.1 髌腱末端病高风险下肢急停起跳和跳深动作生物力学指标特征分析 | 第55-60页 |
5.2 髌腱末端病高风险下肢运动表现 | 第60-61页 |
5.3 髌腱末端病对下肢急停起跳和跳深动作生物力学指标的影响 | 第61-64页 |
5.4 髌腱末端病对下肢运动表现的影响 | 第64页 |
5.5 局限性与建议 | 第64-65页 |
6 结论和建议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附录 | 第73-75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