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7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7-8页 |
第三节 研究背景及现状 | 第8-9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结构框架 | 第9-11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9页 |
二、论文结构框架 | 第9-11页 |
第二章 南京总统府中轴线建筑组群空间概述 | 第11-28页 |
第一节 南京总统府中轴线建筑组群概况 | 第11-15页 |
一、南京近代建筑 | 第11-12页 |
二、南京总统府 | 第12-14页 |
三、南京总统府中轴线建筑组群 | 第14-15页 |
第二节、南京总统府中轴线建筑组群空间的历史演变 | 第15-24页 |
一、漫长的形成阶段(1368 年明朝至清朝初年) | 第16-17页 |
二、短暂的鼎盛阶段(1853 年—1863 年) | 第17-19页 |
三、还原的复建阶段(1864 年—1911 年清朝末期) | 第19-21页 |
四、创新的建造阶段(1912 年—1937 年) | 第21-22页 |
五、不可避免的衰落阶段(1937 年—1945 年) | 第22-23页 |
六、平静的维持阶段(1945 年—1980 年) | 第23页 |
七、革新的发展阶段(1980—今) | 第23-24页 |
第三节 影响南京总统府中轴线建筑组群空间演变的因素 | 第24-28页 |
一、自然地理因素 | 第24页 |
二、政治因素 | 第24-26页 |
三、经济因素 | 第26页 |
四、文化因素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南京总统府中轴线建筑组群空间解析 | 第28-59页 |
第一节 南京总统府中轴线建筑组群——外部空间解析 | 第29-44页 |
一、中轴线建筑组群外部空间的组织要素 | 第30-38页 |
1、围合外部空间的主要单体建筑 | 第30-37页 |
2、外部空间中的庭院、道路 | 第37-38页 |
二、中轴线建筑组群外部空间的组织方式 | 第38-42页 |
1、层次和序列 | 第39页 |
2、比例和尺度 | 第39-41页 |
3、开敞与封闭 | 第41-42页 |
三、中轴线建筑组群外部空间装饰特征 | 第42-44页 |
1、外部空间的装饰形式 | 第42-43页 |
2、外部空间的装饰质感、肌理、材料 | 第43页 |
3、外部空间的装饰色彩 | 第43-44页 |
第二节 南京总统府中轴线建筑组群——灰空间解析 | 第44-49页 |
一、中轴线建筑组群灰空间的组织要素 | 第44-45页 |
二、中轴线建筑组群灰空间的组织方式 | 第45-47页 |
1、线形组织 | 第46页 |
2、回形组织 | 第46-47页 |
三、中轴线建筑组群灰空间装饰特征 | 第47-49页 |
第三节 南京总统府中轴线建筑组群——内部空间解析 | 第49-59页 |
一、中轴线建筑组群单体建筑内部空间组织结构 | 第49-54页 |
1、大堂 | 第50-51页 |
2、二堂 | 第51页 |
3、礼堂 | 第51-52页 |
4、会客厅 | 第52-53页 |
5、政务局 | 第53页 |
6、子超楼 | 第53-54页 |
二、中轴线建筑组群内部空间装饰特征 | 第54-59页 |
1、界面装饰 | 第55-57页 |
2、家具与陈设 | 第57-59页 |
第四章 南京总统府中轴线建筑组群空间特色总结 | 第59-63页 |
第一节 建筑类型的共存 | 第59-61页 |
一、单体与整体 | 第59-60页 |
二、东方与西方 | 第60-61页 |
1、东西方建筑空间类型的共存 | 第60页 |
2、东西方建筑装饰风格的共存 | 第60-61页 |
第二节 建造方式的共存 | 第61页 |
第三节 建筑时空的共存 | 第61-63页 |
一、古与今 | 第62页 |
二、内与外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