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技术的发展对影像传播效应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5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0页 |
1.1.1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1.1.2 选题价值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创新与突破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方法的创新 | 第13-14页 |
1.3.2 研究题材的创新 | 第14-15页 |
第2章 电影技术的发展过程 | 第15-21页 |
2.1 从无声到有声 | 第15-17页 |
2.2 从黑白到彩色 | 第17-18页 |
2.3 从胶片到数字化技术 | 第18-19页 |
2.4 数字影像化技术时代 | 第19-21页 |
第3章 影像传播的内涵、特征与功能 | 第21-25页 |
3.1 影像传播的内涵 | 第21-22页 |
3.2 影像传播的特征 | 第22-23页 |
3.2.1 影像传播渠道的多元化 | 第22页 |
3.2.2 影像传播的形象性 | 第22-23页 |
3.3 影像传播的功能 | 第23-25页 |
3.3.1 影像传播传播信息 | 第23页 |
3.3.2 影像传播娱乐大众 | 第23页 |
3.3.3 影像传播引导舆论 | 第23-25页 |
第4章 电影技术的发展对影像传播效应研究 | 第25-38页 |
4.1 非线性编辑作为新的媒介符号的出现 | 第25-27页 |
4.1.1 非线性编辑的虚拟现实 | 第25-26页 |
4.1.2 非线性编辑真实性的破坏与建立 | 第26页 |
4.1.3 非线性编辑对电影视听语言的拓展 | 第26-27页 |
4.2 数字化技术电影传播形态特征 | 第27-32页 |
4.2.1 数字化技术电影主要的传播特征 | 第29-31页 |
4.2.2 数字化技术电影内容分析 | 第31-32页 |
4.3 电影技术对受众的影响 | 第32-35页 |
4.3.1 重塑电影与受众之间的关系 | 第32-33页 |
4.3.2 建立电影主体的话语权 | 第33-34页 |
4.3.3 造就影像时代的个人化存在方式 | 第34-35页 |
4.4 电影技术对受众态度影响的形成 | 第35-38页 |
4.4.1 技术主体对受众接受信息的影响 | 第35-36页 |
4.4.2 技术主体对受众反馈信息的影响 | 第36-38页 |
第5章 结语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