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1 绪论 | 第7-17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2 相关概念阐述 | 第8-9页 |
1.2.1 劳动关系 | 第8页 |
1.2.2 劳务派遣 | 第8页 |
1.2.3 其他重要概念 | 第8-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评价 | 第14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2 金州新区劳务派遣行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 第17-27页 |
2.1 金州新区劳务派遣行业的发展概况 | 第17-21页 |
2.1.1 金州新区劳务派遣行业的规模概况 | 第17-18页 |
2.1.2 金州新区劳务派遣管理政策的发展沿革 | 第18-20页 |
2.1.3 金州新区劳务派遣行业特点 | 第20-21页 |
2.2 金州新区劳务派遣行业存在的问题 | 第21-24页 |
2.2.1 派遣工人素质低 | 第21页 |
2.2.2 派遣机构不规范 | 第21-22页 |
2.2.3 劳务派遣职工的权益保障不充分 | 第22-23页 |
2.2.4 用工单位对于劳务派遣职工管理有误区 | 第23-24页 |
2.2.5 行业自治管理有缺陷 | 第24页 |
2.3 金州新区劳务派遣行业现存问题的成因 | 第24-27页 |
2.3.1 立法与公共政策的缺失 | 第24-25页 |
2.3.2 新区产业结构失衡 | 第25页 |
2.3.3 区域人力资源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 第25页 |
2.3.4 政府对行业监管有缺位 | 第25-27页 |
3 金州新区劳务派遣行业发展改进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 第27-36页 |
3.1 劳务派遣行业发展的国内外经验借鉴 | 第27-30页 |
3.1.1 国外经验 | 第27-28页 |
3.1.2 国内经验 | 第28页 |
3.1.3 国内外经验的启示 | 第28-30页 |
3.2 金州新区劳务派遣行业发展的SWOT分析 | 第30-32页 |
3.2.1 金州新区劳务派遣行业发展的优势(Strengths) | 第30-31页 |
3.2.2 金州新区劳务派遣行业发展的劣势(Weaknesses) | 第31页 |
3.2.3 金州新区劳务派遣行业发展的机遇(Opportunities) | 第31页 |
3.2.4 金州新区劳务派遣行业发展的挑战(Threats) | 第31-32页 |
3.2.5 综合分析 | 第32页 |
3.3 金州新区劳务派遣行业发展改进方案 | 第32-36页 |
3.3.1 金州新区劳务派遣行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 第32-33页 |
3.3.2 金州新区劳务派遣行业发展目标 | 第33页 |
3.3.3 金州新区劳务派遣行业的发展重点 | 第33-34页 |
3.3.4 金州新区劳务派遣行业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 第34-36页 |
4 发展金州新区劳务派遣行业的对策建议 | 第36-42页 |
4.1 保护劳务派遣行为三方权益 | 第36-38页 |
4.1.1 明确共同雇主的劳务派遣三方关系 | 第36页 |
4.1.2 建立司法联合立案审理制度 | 第36-37页 |
4.1.3 畅通新媒体投诉渠道 | 第37-38页 |
4.1.4 建立符合新区行政体制特点的监督检查机制 | 第38页 |
4.2 加强对劳务派遣行业的管理 | 第38-39页 |
4.2.1 进行更加科学的劳务派遣经营准入管理 | 第38页 |
4.2.2 建立新区劳务派遣单位评价体系 | 第38-39页 |
4.2.3 引导派遣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派遣业务 | 第39页 |
4.3 健全劳务派遣自治管理系统 | 第39-42页 |
4.3.1 自治管理系统的组织结构 | 第39-40页 |
4.3.2 劳务派遣行业协会的组建要点与工作职责 | 第40页 |
4.3.3 用工单位使用劳务派遣职工自主协商工作要点 | 第40-41页 |
4.3.4 劳务派遣自治系统的政策保障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