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永磁同步直线电机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动子位置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永磁同步直线电机及其矢量控制技术原理介绍 | 第16-27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永磁同步直线电机的介绍 | 第16-20页 |
2.2.1 永磁同步直线电机的基本结构 | 第16-17页 |
2.2.2 永磁同步直线电机的工作原理 | 第17页 |
2.2.3 永磁同步直线电机的数学模型 | 第17-20页 |
2.3 永磁同步直线电机的矢量控制技术 | 第20-26页 |
2.3.1 永磁同步直线电机控制策略概述 | 第20-21页 |
2.3.2 永磁同步直线电机的矢量控制原理 | 第21-22页 |
2.3.3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算法 | 第22-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永磁同步直线电机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 | 第27-38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永磁同步直线电机驱动系统的仿真建模 | 第27-34页 |
3.2.1 永磁同步直线电机本体的建模 | 第27-29页 |
3.2.2 矢量控制系统的建模 | 第29-30页 |
3.2.3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模块的建模 | 第30-34页 |
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34-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第38-51页 |
4.1 引言 | 第38页 |
4.2 主控电路设计 | 第38-43页 |
4.2.1 STM32F103ZET6芯片概述 | 第38-40页 |
4.2.2 STM32F103ZET6芯片外围电路设计 | 第40-42页 |
4.2.3 芯片通讯接口设计 | 第42-43页 |
4.3 功率电路设计 | 第43-45页 |
4.3.1 DIP-IPM智能功率模块介绍 | 第43-44页 |
4.3.2 功率模块外围电路设计 | 第44-45页 |
4.4 采样电路设计 | 第45-48页 |
4.4.1 两路相电流采样调理电路设计 | 第45-47页 |
4.4.2 三路线性霍尔采样调理电路设计 | 第47-48页 |
4.5 保护电路设计 | 第48-50页 |
4.5.1 功率模块保护检测电路设计 | 第48-49页 |
4.5.2 直流母线过压检测电路设计 | 第49页 |
4.5.3 过流检测电路设计 | 第49-5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 | 第51-63页 |
5.1 软件开发环境简介 | 第51页 |
5.2 功能实现 | 第51-56页 |
5.2.1 下位机软件设计 | 第52-54页 |
5.2.2 上位机调试软件设计 | 第54-56页 |
5.3 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 | 第56-62页 |
5.3.1 基于线性霍尔传感器的动子电角度及速度计算 | 第56-59页 |
5.3.2 基于线性霍尔传感器的初始位置检索 | 第59页 |
5.3.3 PI调节器的改进 | 第59-61页 |
5.3.4 Q格式在ARM Cortex-M3内核芯片中的使用 | 第61-6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 第63-69页 |
6.1 实验平台介绍 | 第63-64页 |
6.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4-69页 |
6.2.1 基于线性霍尔的动子电角度计算 | 第64-65页 |
6.2.2 空间脉宽矢量调制输出 | 第65-66页 |
6.2.3 电流环响应 | 第66-67页 |
6.2.4 速度环响应 | 第67-69页 |
第七章 全文工作总结与展望 | 第69-72页 |
7.1 全文工作总结 | 第69-70页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