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教学中提升学生哲学素养的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6页 |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研究成果综述 | 第10-14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1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4页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二)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哲学素养概述 | 第16-20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一) 哲学和素养 | 第16页 |
(二) 哲学素养 | 第16-17页 |
二、哲学素养的构成要素 | 第17-18页 |
(一) 哲学知识 | 第17页 |
(二) 辩证思维能力 | 第17页 |
(三) 理性精神 | 第17-18页 |
三、哲学素养的基本特点 | 第18-19页 |
(一) 内隐性 | 第18页 |
(二) 整体性 | 第18页 |
(三) 实践性 | 第18页 |
(四) 超越性 | 第18-19页 |
四、培育哲学素养的意义 | 第19-20页 |
(一) 有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 | 第19页 |
(二) 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第20-26页 |
一、高中生哲学素养的现状 | 第20-23页 |
(一) 哲学知识层面 | 第20-21页 |
(二) 辩证思维能力层面 | 第21页 |
(三) 理性精神层面 | 第21-23页 |
二、《生活与哲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23-26页 |
(一) 过于注重哲学知识的传授 | 第23-24页 |
(二) 相对忽视辩证思维能力的训练 | 第24页 |
(三) 理性精神的培育相对薄弱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哲学素养的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26-29页 |
一、高中生的因素 | 第26页 |
(一) 对哲学的作用欠缺全面的认识 | 第26页 |
(二) 对抽象的哲学知识有畏难情绪 | 第26页 |
二、教师的因素 | 第26-27页 |
(一) 部分教师欠缺哲学素养 | 第26-27页 |
(二) 用反哲学的方法教哲学 | 第27页 |
三、教材的因素 | 第27-29页 |
(一) 部分内容简要省略的表述造成困惑 | 第27-28页 |
(二) 部分探究活动设计的问题难度偏大 | 第28-29页 |
第四章 提升高中生哲学素养的策略 | 第29-37页 |
一、课堂教学过程注意处理好几对关系 | 第29-31页 |
(一) 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启迪智慧的关系 | 第29页 |
(二) 处理好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关系 | 第29-30页 |
(三) 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 第30-31页 |
二、读思并重,促进教师提升哲学素养 | 第31-32页 |
(一) 经常阅读哲学原著 | 第31-32页 |
(二) 经常进行教学反思 | 第32页 |
三、用心开发与积极利用哲学教学资源 | 第32-35页 |
(一) 用好教材上已有的教学资源 | 第32-33页 |
(二) 挖掘经典名著和古诗词资源 | 第33-34页 |
(三) 筛选、加工、运用漫画资源 | 第34-35页 |
四、活动导思,促进学生提升哲学素养 | 第35-37页 |
(一) 开展读书活动 | 第35-36页 |
(二) 开展辩论活动 | 第36-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附录 | 第41-43页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