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4-27页 |
1.1 认知诊断评估 | 第14-15页 |
1.2 认知诊断评估的过程 | 第15-16页 |
1.3 认知诊断评估诊断与分类精确性的影响因素 | 第16-22页 |
1.3.1 测验因素 | 第16-20页 |
1.3.2 被试因素 | 第20-21页 |
1.3.3 模型因素 | 第21-22页 |
1.4 属性层级一致性的验证方法 | 第22-25页 |
1.4.1 层级一致性指标 | 第22-24页 |
1.4.2 个人拟合指标 | 第24-25页 |
1.5 考试改革与多级评分模型 | 第25-27页 |
2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 第27-31页 |
2.1 问题提出 | 第27-28页 |
2.1.1 属性层级一致性指标:仅限于0-1评分情境 | 第27页 |
2.1.2 考试改革的推行:考试形式和评分方式日趋多样化 | 第27-28页 |
2.1.3 属性层级不拟合的原因:认知模型缺陷?或个体反应偏差? | 第28页 |
2.2 研究设计 | 第28-29页 |
2.3 研究意义 | 第29-31页 |
3 研究一:层级一致性指标的多级评分拓展 | 第31-39页 |
3.1 HCI的描述 | 第31-33页 |
3.1.1 HCI公式及含义 | 第31-32页 |
3.1.2 HCI的计算 | 第32-33页 |
3.2 多级计分的特殊性 | 第33页 |
3.3 HCI的拓展:多级计分层级一致性指标 | 第33-37页 |
3.3.1 GHCI的公式及含义 | 第34-36页 |
3.3.2 不同得分情况下GHCI计算举例 | 第36-37页 |
3.4 GHCI的特征 | 第37-39页 |
3.4.1 GHCI中比较数为0的被试比例较少 | 第37页 |
3.4.2 GHCI对被试评价更细致 | 第37-38页 |
3.4.3 GHCI可用于混合计分 | 第38-39页 |
4 研究二:GHCI作为层级一致性指标的精确性和稳定性 | 第39-46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39页 |
4.2 研究设计 | 第39-40页 |
4.3 研究过程 | 第40页 |
4.3.1 数据生成 | 第40页 |
4.3.2 数据分析思路 | 第40页 |
4.4 研究结果 | 第40-44页 |
4.4.1 HCI均值因属性层级和转换比例不同而异 | 第40-42页 |
4.4.2 GHCI均值因属性层级而异 | 第42页 |
4.4.3 GHCI与HCI的均值比较 | 第42-44页 |
4.4.4 GHCI较少出现分母为0的情况 | 第44页 |
4.5 讨论与结论 | 第44-46页 |
4.5.1 多级计分情境,HCI会低估属性层级的一致性 | 第44-45页 |
4.5.2 HCI应用于多级计分情境,应根据属性层级设定转换比例 | 第45页 |
4.5.3 GHCI适宜多级计分情境,拟合截断值的设置可因属性层级而异 | 第45-46页 |
5 研究三:GHCI作为层级一致性指标的灵敏性 | 第46-61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46页 |
5.2 研究假设 | 第46页 |
5.3 研究方法 | 第46-48页 |
5.3.1 各种误设条件的界定 | 第46-47页 |
5.3.2 研究设计 | 第47页 |
5.3.3 数据分析思路 | 第47-48页 |
5.4 分析过程 | 第48-56页 |
5.4.1 层级结构中存在错层的分析过程 | 第48-51页 |
5.4.2 层级结构中存在层级关系颠倒的分析过程 | 第51-52页 |
5.4.3 层级结构中存在有层级变无层级的分析过程 | 第52-55页 |
5.4.4 层级结构中存在无层级关系变有层级关系的分析过程 | 第55-56页 |
5.5 研究结果 | 第56-59页 |
5.5.1 GHCI降幅随层级结构误设程度加深变大 | 第56-58页 |
5.5.2 GHCI降幅在不同误设情况下变化不同 | 第58-59页 |
5.6 讨论与结论 | 第59-61页 |
5.6.1 GHCI与HCI误设结果的比较 | 第59页 |
5.6.2 GHCI作为层级一致性指标的有效性 | 第59-60页 |
5.6.3 GHCI在属性层级结构有变无时降幅较小 | 第60-61页 |
6 研究四:GHCI作为个人拟合指标的灵敏性 | 第61-69页 |
6.1 研究目的 | 第61页 |
6.2 研究假设 | 第61页 |
6.3 研究设计 | 第61-63页 |
6.3.1 实验设计 | 第61-62页 |
6.3.2 测验长度和项目区分度设置 | 第62页 |
6.3.3 异常反应类型设置 | 第62-63页 |
6.4 研究过程 | 第63-64页 |
6.4.1 截断值的确定 | 第63-64页 |
6.4.2 异常反应被试GHCI、HCI的计算 | 第64页 |
6.4.3 灵敏性的评价 | 第64页 |
6.5 研究结果 | 第64-66页 |
6.5.1 GHCI、HCI截断值的变化 | 第64-65页 |
6.5.2 GHCI、HCI对异常反应被试的检出率比较 | 第65-66页 |
6.6 讨论与结论 | 第66-69页 |
6.6.1 GHCI作为个人拟合指标具有灵敏性 | 第66页 |
6.6.2 GHCI、HCI检出率随测验长度变化 | 第66-67页 |
6.6.3 GHCI、HCI检出率随区分度变化 | 第67-68页 |
6.6.4 GHCI、HCI检出率在不同类型异常反应的灵敏性 | 第68-69页 |
7 研究五:GHCI在实证研究中的应用 | 第69-77页 |
7.1 研究目的 | 第69页 |
7.2 数据来源 | 第69-70页 |
7.3 研究过程和方法 | 第70-71页 |
7.3.1 模拟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 第70-71页 |
7.3.2 实证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 第71页 |
7.4 研究结果 | 第71-75页 |
7.4.1 实证被试数据与认知模型的拟合 | 第71页 |
7.4.2 HCI值随转换比例的变化 | 第71-72页 |
7.4.3 被试的GHCI显著大于100%转换比例下的HCI | 第72页 |
7.4.4 不同范围GHCI值与100%转换比例下HCI值的分布状况 | 第72-73页 |
7.4.5 GHCI值与HCI值的总体分布 | 第73-74页 |
7.4.6 被试个体异常反应情况 | 第74-75页 |
7.5 讨论与结论 | 第75-77页 |
7.5.1 GHCI拓展的有效性 | 第75页 |
7.5.2 不同转换比例下HCI在实证数据中的比较 | 第75-76页 |
7.5.3 GHCI的截断值选取受特定实验条件的影响 | 第76-77页 |
8 总结与展望 | 第77-80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77-78页 |
8.2 研究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