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的美学特征及其流行传播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前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绘本”的界定 | 第10-18页 |
第一节 作为“词语”的“绘本” | 第10-12页 |
一、“绘本”的翻译源头 | 第10页 |
二、“绘本”概念的渊源与辨析 | 第10-12页 |
第二节 当代意义上的“绘本” | 第12-18页 |
一、“绘本”意指的相关元素 | 第12-14页 |
(一) 从四种语言符号看“绘本”的特质要素 | 第12-13页 |
(二) “绘本”与“有图画的书” | 第13-14页 |
1. 绘本与漫画 | 第13-14页 |
2. 绘本与连环画(小人书) | 第14页 |
二、“绘本”的概念 | 第14-18页 |
第二章 绘本的美学特征 | 第18-45页 |
第一节 内隐:有意味的形式 | 第18-38页 |
一、文本形式:语图互文 | 第19-28页 |
(一) 语象与图像 | 第19-22页 |
1. 直显 | 第21页 |
2. 延宕 | 第21-22页 |
(二) 实在与仿像 | 第22-24页 |
1. 以图丰文:文字虚显与图像实显 | 第23-24页 |
2. 以文醒图:文字实指与图像虚指 | 第24页 |
(三) 静观与陷入 | 第24-28页 |
二、设计形式:装帧版式 | 第28-32页 |
(一) 吸睛的版式 | 第28-30页 |
1. 情感丰盈的色彩 | 第28-29页 |
2. 童趣化的线条 | 第29页 |
3. 图与底的幻形:留白与填充 | 第29-30页 |
(二) 魔幻的装帧 | 第30-32页 |
1. “边界”处的整合:封面、封底与环衬 | 第30-31页 |
2. 任意性蒙太奇 | 第31-32页 |
三、共生关系:整体性生发 | 第32-38页 |
(一) 两类“符号”:索绪尔与皮尔斯 | 第33-36页 |
1. 语图符号的共生 | 第34页 |
2. 艺术形式的共生 | 第34-36页 |
(二) 解释项:阅读者的选择 | 第36-38页 |
1. 解释项是什么? | 第36-37页 |
2. 作为解释项的阅读方式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外显:“看”着“解释” | 第38-45页 |
一、“看”的方式 | 第38-40页 |
(一) “看”的自我觉醒 | 第38-39页 |
(二) 解释项的意义 | 第39-40页 |
二、“解释”的运作 | 第40-45页 |
(一) 多维性的游移 | 第41-42页 |
1. 二维:形式之静 | 第41页 |
2. 三维:陷入之动 | 第41-42页 |
3. 四维:静观之动 | 第42页 |
(二) 交叉的文体意味 | 第42-45页 |
第三章 绘本的流行与传播 | 第45-55页 |
第一节 绘本传播的环境 | 第45-47页 |
一、时代环境:文化转向下的习惯养成 | 第45-46页 |
二、社会环境:“祛魅”后的意义追寻 | 第46-47页 |
第二节 绘本传播的主体 | 第47-52页 |
一、视觉思维:媒介符号化新意的影响 | 第47-48页 |
二、意义重构:个性化效应 | 第48-52页 |
(一) 正动力:多元主题的“意义”补偿 | 第48-50页 |
1. 一逝如烟的纯真追忆 | 第48-49页 |
2. 人情疏离中的自我体认 | 第49-50页 |
(二) 反促进:物化蒙蔽的“消费”心理 | 第50-52页 |
1. “刻奇”心理 | 第50-51页 |
2. “景观”制造 | 第51-52页 |
第三节 绘本流行的原因:“软件启动硬件” | 第52-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后记 | 第59-60页 |
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