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导论 | 第11-17页 |
(一)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2. 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 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历史构成和主要特质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2) 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具体应用相关研究 | 第14页 |
(3) 大别山红色文化保护开发及其他研究 | 第14-16页 |
(三)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大别山红色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 第17-22页 |
(一) 大别山红色文化的类型 | 第17-18页 |
1. 物质文化 | 第17页 |
2. 非物质文化 | 第17-18页 |
(二) 大别山红色文化的特点 | 第18-22页 |
1. 内容的丰富多样性 | 第18-19页 |
2. 鲜明的政治色彩性 | 第19页 |
3. 浓厚的地域亲缘性 | 第19-20页 |
4. 历史的沉淀性和稳定性 | 第20页 |
5. 发展的动态性 | 第20-22页 |
二、大别山红色文化运用于中学德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2-27页 |
(一) 必要性 | 第22-24页 |
1、德育主体文化选择的需要 | 第22-23页 |
2、德育内容呼唤红色元素的需要 | 第23-24页 |
3、现代化进程中教育资源整合的需要 | 第24页 |
(二) 大别山红色文化运用于中学德育的可行性 | 第24-27页 |
1. 二者具有深度融合 | 第24-25页 |
2. 红色文化具有强大吸引力和正能量 | 第25-26页 |
3. 红色文化自身发展需要传承建设 | 第26-27页 |
三、大别山红色文化在中学德育中运用的经验及问题分析 | 第27-31页 |
(一) 大别山红色文化在中学德育中的运用经验 | 第27页 |
1. 为中学德育打造长期的红色教育环境 | 第27页 |
2. 带领中学德育从德育任务走向德育自觉 | 第27页 |
(二) 大别山红色文化在中学德育中运用存在的问题 | 第27-29页 |
1. 利用率低 | 第27-28页 |
2. 实效性差 | 第28页 |
3. 载体滞后 | 第28页 |
4. 创新不够 | 第28-29页 |
(三) 大别山红色文化在中学德育中运用问题原因分析 | 第29-31页 |
1. 红色文化的德育优势认识不清 | 第29页 |
2. 德育师资非“专业” | 第29页 |
3. 忽略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 | 第29-30页 |
4. 德育方法运用不当 | 第30页 |
5. 德育评价体制不合理 | 第30-31页 |
四、大别山红色文化在中学生德育中的运用原则及策略 | 第31-37页 |
(一) 大别山红色文化在中学德育中的运用原则 | 第31-32页 |
1. 革命教育与区域发展现实结合 | 第31页 |
2. 红色传承与文化创新结合 | 第31页 |
3. 普遍性德育与地域特色结合 | 第31页 |
4. 英雄榜样与社会实践结合 | 第31-32页 |
(二) 大别山红色文化在中学生德育中的针对性运用策略 | 第32-37页 |
1. 传统性运用 | 第32-33页 |
2. 指导性运用 | 第33页 |
3. 辐射性运用 | 第33-34页 |
4. 时代性运用 | 第34-35页 |
5. 创新性运用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