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引言 | 第13-32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25页 |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研究思路 | 第25页 |
四、研究重点、难点 | 第25-26页 |
五、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26-30页 |
六、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 第30-32页 |
第一章 《老子》之前的阴阳五行思想 | 第32-85页 |
第一节 原始人类阴阳五行学说的思想萌芽 | 第32-34页 |
一、旧石器时代中华文明的种子开始萌芽 | 第32-33页 |
二、干支文化与阴阳五行思想萌芽 | 第33-34页 |
第二节 传说时代的阴阳五行思想起源 | 第34-42页 |
一、距今8000年阴阳观念的发展 | 第35-38页 |
二、距今5000年前后五行思想的发展 | 第38-42页 |
第三节 尧、舜、禹时代阴阳五行学说渐具雏形 | 第42-55页 |
一、尧、舜、禹的阴阳五行思想 | 第42-46页 |
二、《尚书》载尧舜禹时代的五行学说 | 第46-47页 |
三、前二千年左右“龙分阴阳”的观念 | 第47-49页 |
四、从传播学视角看三代阴阳五行思想 | 第49-55页 |
第四节 夏、商、西周阴阳五行学说的成熟和完善 | 第55-68页 |
一、夏代的阴阳五行学说 | 第55-60页 |
二、商代阴阳五行学说的成熟 | 第60-64页 |
三、西周阴阳五行思想的完善 | 第64-68页 |
第五节 《易经》的阴阳五行思想 | 第68-74页 |
一、《易经》知识体系简况 | 第68-70页 |
二、《易经》的内容和构成 | 第70-73页 |
三、《泰卦》是阴阳思想的典型表达 | 第73-74页 |
四、《老子》和《易》总体思想上的联系与区别 | 第74页 |
第六节 《诗经》的阴阳五行思想 | 第74-79页 |
一、《诗经》的产生年代、基本情况及其重要价值 | 第74-75页 |
二、《诗经》与《老子》、《易经》的对比研究 | 第75-77页 |
三、《诗经》中的阴阳五行思想 | 第77-79页 |
第七节 《左传》、《国语》所载史官阴阳五行思想 | 第79-85页 |
一、春秋时代的社会和学术变迁 | 第79-80页 |
二、史伯的阴阳五行学说 | 第80-81页 |
三、史墨的阴阳五行学说 | 第81-82页 |
四、《左传》、《国语》等书中其他人物的阴阳五行思想 | 第82-83页 |
五、阴阳五行学说发展概论 | 第83-85页 |
第二章 《老子》的阴阳思想 | 第85-104页 |
第一节 《老子》其书简况 | 第85-90页 |
一、《老子》的字数和体裁 | 第85-86页 |
二、《老子》一书的音韵和文学色彩 | 第86页 |
三、《老子》的文字与字义 | 第86-88页 |
四、《老子》八十一章的四种段落结构 | 第88-89页 |
五、《老子》的文学性 | 第89-90页 |
第二节 阴阳学说的含义辨析 | 第90-94页 |
一、阴阳学说的含义 | 第90-92页 |
二、阴阳学说的现代话语新解读 | 第92-93页 |
三、“一分为二”与阴阳观 | 第93-94页 |
第三节 《老子》蕴含阴阳思想的文句研究 | 第94-97页 |
一、《老子》蕴含阴阳思想的文本摘录 | 第95-97页 |
二、《老子》含有阴阳思想的文句分析 | 第97页 |
第四节 《老子》修辞中体现的阴阳思想 | 第97-100页 |
一、对偶修辞与《老子》阴阳思想 | 第97-99页 |
二、互文修辞与《老子》阴阳思想 | 第99-100页 |
第五节 《老子》文本结构的阴阳逻辑分析 | 第100-104页 |
一、《老子》正反相合的两段式结构文本分析 | 第101页 |
二、《老子》总、分、合三段论式结构分析 | 第101-102页 |
三、《老子》四八对应式结构分析 | 第102-103页 |
四、《老子》章节之间的对应关系分析 | 第103-104页 |
第三章 《老子》的五行思想 | 第104-117页 |
第一节 《老子》文本形式与五行思想 | 第104-108页 |
一、战国时扩大了的五行模式图 | 第104-106页 |
二、《老子》文句中的五行观念 | 第106-108页 |
第二节 《老子》五行思想释要 | 第108-111页 |
一、“五色”、“五音”、“五味”的总结 | 第108-109页 |
二、“载营魄抱一”的五行哲学 | 第109-111页 |
第三节 “躁胜寒,静胜热”与五运六气说 | 第111-117页 |
一、“躁胜寒,静胜热”句意的几种解释对比 | 第112-113页 |
二、《左传》“六气”说与《黄帝内经》“五运六气”说 | 第113-115页 |
三、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四章 《老子》道论与阴阳五行思想 | 第117-148页 |
第一节 《老子》的道论 | 第117-132页 |
一、《老子》对《易经》哲学思想的继承简述 | 第117-118页 |
二、释《老子》之“道” | 第118-120页 |
三、《老子》道论的内容 | 第120-125页 |
四、道的特征与属性 | 第125-132页 |
第二节 《老子》的物论 | 第132-137页 |
一、释《老子》之“物” | 第132-133页 |
二、论“道生万物” | 第133-136页 |
三、《老子》关于道物关系论的其他章句举要 | 第136-137页 |
四、道物关系总结 | 第137页 |
第三节 《老子》的名论 | 第137-142页 |
一、论《老子》之“名” | 第137-138页 |
二、道的无可名与多名 | 第138-141页 |
三、诠释学视野中的“道可道、名可名”内涵 | 第141-142页 |
第四节 《老子》道论于阴阳五行视角下的展开 | 第142-148页 |
一、《老子》道论于阴阳视角下的展开 | 第143-146页 |
二、《老子》道论与五行思想的紧密联系 | 第146-148页 |
结语 | 第148-151页 |
一、《老子》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突破 | 第148-149页 |
二、《老子》道论的“天人合一”理念与中国传统的宇宙观 | 第149页 |
三、《老子》哲学及阴阳五行思想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 第149-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63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163-164页 |
后记 | 第164-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