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5-26页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15-17页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第17-23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文章结构 | 第23-24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说明 | 第24-26页 |
上篇 | 第26-130页 |
第一章 明代开国功臣的构成及其家族化 | 第26-73页 |
第一节 明代“功臣”含义与明代开国功臣的界定 | 第26-45页 |
一、明代以前的“功臣”含义 | 第26-27页 |
二、洪武年间的“功臣”含义 | 第27-30页 |
三、后洪武时代的“功臣”含义 | 第30-35页 |
四、明代开国功臣的界定 | 第35-45页 |
第二节 明代开国功臣的构成 | 第45-57页 |
一、地方精英力量 | 第46-51页 |
二、草莽豪杰 | 第51-56页 |
三、元朝官员 | 第56-57页 |
第三节 明代开国功臣的家族化 | 第57-70页 |
一、开国文臣政治家族化的失败 | 第57-63页 |
二、开国武将家族的形成 | 第63-70页 |
小结 | 第70-73页 |
第二章 洪武朝开国功臣家族的命运 | 第73-101页 |
第一节 开国文臣的命运与李善长之死 | 第73-88页 |
一、明代开国文臣的归宿 | 第73-76页 |
二、开国文臣上层在明初政局中的角色 | 第76-79页 |
三、杨宪之死与李善长致仕 | 第79-83页 |
四、李善长致仕后的政局 | 第83-85页 |
五、李善长之死 | 第85-88页 |
第二节 蓝玉党案与明代开国武将家族命运之转折 | 第88-99页 |
一、开国武将家族衰亡的内在理路 | 第89-90页 |
二、蓝玉党案发生的偶然性 | 第90-94页 |
三、开国武将家族命运差异的原因 | 第94-99页 |
小结 | 第99-101页 |
第三章 靖难之役对开国功臣家族的影响 | 第101-130页 |
第一节 永乐新政权的合法性与开国功臣家族的命运 | 第101-112页 |
一、永乐新政权与开国功臣家族的微妙关系 | 第101-103页 |
二、开国功臣家族的分流 | 第103-112页 |
第二节 盛瑜案与永乐政局 | 第112-128页 |
一、被有意埋没的盛庸家族 | 第112-114页 |
二、明代开国功臣家族与藩王集团的结合 | 第114-120页 |
三、谷王谋反与李景隆“谋逆” | 第120-124页 |
四、盛瑜案始末推测 | 第124-128页 |
小结 | 第128-130页 |
下篇 | 第130-230页 |
第四章 分守两京的魏国公家族 | 第130-164页 |
第一节 世守南京的魏国公嫡系家族 | 第135-152页 |
一、重回南京:徐显宗、徐承宗袭爵时期 | 第135-139页 |
二、世代奉祀孝陵与守备南京职能的确立:徐俌、徐鹏举袭爵时期 | 第139-146页 |
三、参与南京地方社会事务:徐邦瑞、徐维志和徐弘基时期 | 第146-152页 |
第二节 自谋出路的徐膺绪家族 | 第152-156页 |
第三节 高度依赖皇权的定国公家族 | 第156-163页 |
一、起始:徐景昌袭爵时期 | 第156-158页 |
二、中衰:徐显忠、徐永宁袭爵时期 | 第158-161页 |
三、定型:徐光祚袭爵时期 | 第161-163页 |
小结 | 第163-164页 |
第五章 勋臣与文臣色彩并重的武定侯家族 | 第164-199页 |
第一节 武定侯家族的袭爵之争 | 第167-177页 |
一、郭珐袭爵及其隐患 | 第167-169页 |
二、正统年间袭爵之争的发生与搁置 | 第169-171页 |
三、天顺年间郭昌的短暂袭爵与袭爵之争再起 | 第171-173页 |
四、弘治年间袭爵问题的最终解决 | 第173-177页 |
第二节 郭勋袭爵时期的武定侯家族 | 第177-196页 |
一、明武宗时期的郭勋 | 第177-184页 |
二、明世宗时期的郭勋 | 第184-196页 |
小结 | 第196-199页 |
第六章 社会关系多元的曹国公家族 | 第199-230页 |
第一节 李言恭之前曹国公家族的命运 | 第200-206页 |
第二节 李言恭的思想世界与多元社会关系 | 第206-228页 |
一、袭爵前李言恭的思想与活动 | 第207-209页 |
二、袭爵后李言恭的思想世界与多重形象 | 第209-224页 |
三、多元社会关系对李言恭思想世界的影响 | 第224-228页 |
小结 | 第228-230页 |
结语 | 第230-235页 |
参考文献 | 第235-24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44-245页 |
致谢 | 第245-2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