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引言 | 第12-17页 |
1.1.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12-14页 |
1.1.1.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1.2.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2.1.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2.2.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研究难点和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1.3.1.研究难点 | 第16页 |
1.3.2.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2.理论基础及相关文献述评 | 第17-24页 |
2.1.区域自生发展能力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2.1.1.比较优势理论 | 第17-18页 |
2.1.2.内生增长理论 | 第18-19页 |
2.1.3.能力理论 | 第19-20页 |
2.2.自生发展能力相关文献综述 | 第20-24页 |
2.2.1.微观层面的企业自生发展能力 | 第20页 |
2.2.2.中观层面的区域自生发展能力 | 第20-22页 |
2.2.3.宏观层面的国家能力 | 第22-24页 |
3.区域自生发展能力理论框架 | 第24-32页 |
3.1.区域自生发展能力概念界定 | 第24-27页 |
3.1.1.基本概念 | 第24-25页 |
3.1.2.区域自生发展能力内涵及构成要素 | 第25-27页 |
3.2.区域自生发展能力特征描述 | 第27-29页 |
3.2.1.系统性 | 第27-28页 |
3.2.2.内生性 | 第28页 |
3.2.3.可塑性 | 第28页 |
3.2.4.动态性 | 第28-29页 |
3.3.影响因素 | 第29-32页 |
3.3.1.资源条件 | 第29-30页 |
3.3.2.科学技术 | 第30-31页 |
3.3.3.政策制度 | 第31-32页 |
4.区域自生发展能力评级指标体系构建 | 第32-38页 |
4.1.指标体系构建 | 第32-35页 |
4.1.1.设计原则 | 第32-33页 |
4.1.2.指标选取 | 第33-35页 |
4.2.评价方法 | 第35-38页 |
5.京津冀地区自生发展能力评价 | 第38-50页 |
5.1.京津冀地区基本概况 | 第38-40页 |
5.2.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40-41页 |
5.3.京津冀地区自生发展能力测算和评价 | 第41-50页 |
6.京津冀地区自生发展能力提升对策 | 第50-55页 |
6.1.深化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京津冀跨地区协同发展制度 | 第50-51页 |
6.2.推动京津冀产业转移,着力推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 第51页 |
6.3.建立京津冀生态联防联治机制,实现生态环境协同治理 | 第51-52页 |
6.4.疏导京津冀区域内要素流动方向,着力加快区域要素一体化进程 | 第52-53页 |
6.5.推动京津冀地区信息共建共享,着力打造公共服务一体化 | 第53-54页 |
6.6.打通京津冀区域内“断头路”,着力构建区域交通一体化 | 第54-55页 |
7.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