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绪论 | 第11-21页 |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2页 |
| 2. 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2页 |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 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2-15页 |
| 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5-19页 |
| (四)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 1.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及其重要性 | 第21-25页 |
| (一)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界定 | 第21页 |
| 1. 生活化的含义 | 第21页 |
| 2. 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 第21页 |
| (二)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 第21-25页 |
| 1.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 第21-23页 |
| 2.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性 | 第23-25页 |
| 二、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25-28页 |
| (一) 从教学目标上看,知识技能分化 | 第25-26页 |
| (二) 从教学内容上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 | 第26页 |
| (三) 从教学方法上看,生活化教学方式缺乏 | 第26-27页 |
| (四) 从师生关系上看,课堂失控混乱现象突出 | 第27页 |
| (五) 从教学评价上看,缺少多元、多样化的评价体系 | 第27-28页 |
| 三、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28-31页 |
| (一) 重视程度不够 | 第28页 |
| (二) 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度不够 | 第28-29页 |
| (三) 部分思想品德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 | 第29页 |
| (四) 未能有效的处理好教材和生活之间的联系 | 第29-30页 |
| (五) 未能有效的处理预设和生成的过程 | 第30-31页 |
| 四、改进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对策 | 第31-39页 |
| (一) 转变教育观念 | 第31页 |
| (二) 促进教育目标的优化和更新 | 第31-32页 |
| (三) 丰富教育内容 | 第32-33页 |
| 1. 开展具有乡土气息的生活化教学内容 | 第32页 |
| 2. 构建与思想品德课相结合的情趣性的生活化教学内容 | 第32-33页 |
| (四) 教学方法创新 | 第33-36页 |
| 1. 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 | 第33页 |
| 2. 通过生活化教学方式的应用探究生活,拓宽学生的思维发展 | 第33-35页 |
| 3. 适当融入实践活动环节,回归生活,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 第35-36页 |
| (五) 改革教育评价模式 | 第36-39页 |
| 1. 重视评价内容的多方面性 | 第37页 |
| 2. 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 第37-38页 |
| 3. 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 第38-39页 |
| 结语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 后记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