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导论 | 第9-22页 |
(一) 研究缘起与意义 | 第9-10页 |
1. 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2.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3. 本研究"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三) 研究的思路、方法及研究对象的选定 | 第17-22页 |
1.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17-19页 |
2. 研究对象的选定 | 第19页 |
3. 研究的思路 | 第19-20页 |
4. 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 | 第20-22页 |
一、中学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内涵、特征与意义 | 第22-26页 |
(一) 中学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内涵 | 第22-23页 |
(二) 中学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特征 | 第23-24页 |
(三) 中学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意义 | 第24-26页 |
二、鲁老师的故事 | 第26-41页 |
(一)自画像—鲁老师的个人经历 | 第26-28页 |
1.“自信的女班长”—轻松快乐的小学与初中 | 第26页 |
2. "我想读师范院校"—为大学而努力的高中时代 | 第26-27页 |
3. "做一名通晓历史的理科生"—通读历史的大学生活 | 第27-28页 |
4. "做一名亦师亦友的化学老师"—鲁老师的三年教学生活 | 第28页 |
(二) 鲁老师的教学故事 | 第28-41页 |
1. 环境转变—私立学校到公立中学的感触 | 第28-29页 |
2. 感悟课堂—鲁老师的化学课 | 第29-41页 |
三、对鲁老师的实践性知识的解释 | 第41-51页 |
(一) 鲁老师实践性知识的结构分析 | 第41-47页 |
1. 教育信念—学生观、教材观、学科观 | 第41-43页 |
2. 教学知识—教学方法、课堂管理知识 | 第43-45页 |
3. 人际知识—课堂内外的师生关系 | 第45-46页 |
4. 反思批判知识 | 第46-47页 |
(二) 鲁老师实践性知识形成因素分析 | 第47-51页 |
1. 内在因素 | 第47-49页 |
2. 外在因素 | 第49-51页 |
四、本研究的启示—鲁老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途径 | 第51-55页 |
(一) 鲁老师自身方面 | 第51-52页 |
1. 自身的教学反思 | 第51-52页 |
2. 与其他教师的交流 | 第52页 |
3. 合理利用外界资源 | 第52页 |
(二) 鲁老师所在学校方面 | 第52-55页 |
1. 学校的文化环境 | 第52-53页 |
2. 校本培训的实施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