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5页 |
1.2.1 国内外边坡加固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2 国内外锚杆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2.3 国内锚杆参数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2.4 国内全长粘结(非预应力)型锚杆布设形式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1.4 本文技术路线图 | 第27-28页 |
第二章 边坡稳定性理论分析 | 第28-40页 |
2.1 概述 | 第28页 |
2.2 M-C模型破坏准则 | 第28-34页 |
2.1.1 M-C模型应力矢量与应变矢量 | 第28页 |
2.1.2 弹性增量理论 | 第28-29页 |
2.1.3 复合破坏准则与相关流动法则 | 第29-31页 |
2.1.4 塑性标准 | 第31-33页 |
2.1.5 M-C模型求解程序 | 第33-34页 |
2.3 强度折减法基本原理简介与评述 | 第34-35页 |
2.3.1 强度折减法基本原理 | 第34页 |
2.3.2 强度折减法评述 | 第34-35页 |
2.4 强度折减法的失稳判据 | 第35页 |
2.5 边坡滑动面判别 | 第35-36页 |
2.6 FLAC~(3D)锚固力学模型及材料单元特性 | 第36-38页 |
2.7 FLAC~(3D)中liner结构单元—模拟框格梁 | 第38-39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差异化锚杆布设方案分析 | 第40-57页 |
3.1 前言 | 第40页 |
3.2 计算模型及参数选取 | 第40-41页 |
3.3 边坡单层布锚支护的影响 | 第41-44页 |
3.3.1 边坡层位确定 | 第41-42页 |
3.3.2 单层边坡层位布锚方案 | 第42页 |
3.3.3 锚杆长度、锚固角与安全系数的关系 | 第42-44页 |
3.4 锚长差异化组合方案分析 | 第44-56页 |
3.4.1 组合布锚方案依据与分析思路 | 第44-45页 |
3.4.2 锚杆“长-中-短”型组合方案 | 第45-48页 |
3.4.3 锚杆“短-长-中”型组合方案 | 第48-51页 |
3.4.4 锚杆“中-长-短”型组合方案 | 第51-55页 |
3.4.5 锚杆“组合-群锚效应”与最优锚固角组合形式 | 第55-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坡顶超载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57-67页 |
4.1 坡顶超载数值试验目的及方案 | 第57-58页 |
4.2 坡顶超载对边坡安全系数的影响规律 | 第58-63页 |
4.2.1 “长-中-短型”组合 | 第58-59页 |
4.2.2 “短-长-中型”组合 | 第59-60页 |
4.2.3 “中-长-短型”组合 | 第60-61页 |
4.2.4 同荷载作用下各组合的比对关系 | 第61-63页 |
4.3 坡顶超载对边坡竖向Z位移影响规律 | 第63-64页 |
4.4 坡顶超载对边坡滑动面的影响 | 第64-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五章 锚杆(索)框格梁支护三维边坡数值模拟 | 第67-100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67-70页 |
5.1.1 工程区气候条件 | 第67-68页 |
5.1.2 工程区地质概况 | 第68-70页 |
5.2 计算模型说明与边界条件 | 第70-72页 |
5.2.1 数值分析模型 | 第70-72页 |
5.2.2 边坡分级平台及作用 | 第72页 |
5.2.3 边界条件与精度要求 | 第72页 |
5.3 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72-77页 |
5.3.1 天然山坡稳定性分析 | 第72-75页 |
5.3.2 开挖不支护分析 | 第75-77页 |
5.4 边坡支护设计及效果评价 | 第77-99页 |
5.4.1 边坡支护设计方案 | 第77-79页 |
5.4.2 第3级边坡开挖支护方案分析与选择 | 第79-80页 |
5.4.3 结构单元计算参数 | 第80-81页 |
5.4.4 模拟步骤与分析 | 第81-84页 |
5.4.5 计算结果分析 | 第84-97页 |
5.4.6 支护效果评价 | 第97-9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00-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Reference) | 第103-111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及论文发表)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