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5页 |
| 1.1 国际通用汽油机总体排放情况介绍 | 第8-23页 |
| 1.1.1 美国通用汽油机排放法规简介 | 第9-17页 |
| 1.1.2 欧洲通用汽油机排放法规简介 | 第17-19页 |
| 1.1.3 其他国家和地区通用汽油机排放法规简介 | 第19-23页 |
| 1.2 我国通用汽油机行业现状 | 第23页 |
| 1.3 本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23-24页 |
| 1.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相同排放通用汽油机尾气排放测试对比 | 第25-33页 |
| 2.1 G200F通用汽油机排放现状 | 第25-26页 |
| 2.2 国内竞争对手同排量通用汽油机排放现状 | 第26页 |
| 2.3 国外竞争对手同排量通用汽油机排放现状 | 第26-27页 |
| 2.4 国内竞争对手应对新排放法规一般手段 | 第27-30页 |
| 2.4.1 直接加装催化剂 | 第27-28页 |
| 2.4.2 催化剂加二次补气 | 第28-30页 |
| 2.5 对比分析 | 第30-32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尾气排放形成机理 | 第33-41页 |
| 3.1 CO的生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 第33页 |
| 3.2 未燃HC的生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 第33-35页 |
| 3.2.1 不完全燃烧 | 第33-34页 |
| 3.2.2 壁面淬熄效应 | 第34页 |
| 3.2.3 狭缝效应 | 第34-35页 |
| 3.2.4 壁面油膜和积炭吸附作用 | 第35页 |
| 3.3 NOx的生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 第35-39页 |
| 3.3.1 混合气成分对NOx的影响 | 第36-37页 |
| 3.3.2 点火时间对NOx的影响 | 第37页 |
| 3.3.3 负荷对NOx的影响 | 第37-38页 |
| 3.3.4 汽油机转速对NOX的影响 | 第38-39页 |
| 3.3.5 不稳定工况对NOx的影响 | 第39页 |
| 3.3.6 汽油机热状况对NOx的影响 | 第39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 第四章 汽油机结构优化 | 第41-50页 |
| 4.1 样机尾气排放分析 | 第41页 |
| 4.2 影响HC排放的关键因素 | 第41-42页 |
| 4.3 汽缸头结构优化 | 第42-46页 |
| 4.3.1 G200F汽缸头结构分析 | 第42-43页 |
| 4.3.2 汽缸头结构优化 | 第43-45页 |
| 4.3.3 G200F与G200FA汽缸头的HC排放对比实验 | 第45-46页 |
| 4.4 活塞顶环隙容积优化 | 第46-48页 |
| 4.4.1 G200F活塞结构分析 | 第46-47页 |
| 4.4.2 混合气在活塞与缸壁间的运动分析 | 第47页 |
| 4.4.3 活塞与活塞环优化 | 第47-48页 |
| 4.4.4 G200F与G200FA活塞组的HC排放对比实验 | 第48页 |
| 4.5 G200F与G200FA摩擦功/有效功对比 | 第48-49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五章 混合气浓度对尾气排放的影响 | 第50-58页 |
| 5.1 各工况混合气浓度对排放的影响 | 第50-53页 |
| 5.1.1 100%混合气浓度对排放的影响 | 第50-51页 |
| 5.1.2 75%负荷工况混合气浓度对排放的影响 | 第51页 |
| 5.1.3 50%负荷工况混合气浓度对排放的影响 | 第51-52页 |
| 5.1.4 25%负荷工况混合气浓度对排放的影响 | 第52-53页 |
| 5.1.5 10%负荷工况混合气浓度对排放的影响 | 第53页 |
| 5.1.6 怠速工况混合气浓度对排放的影响 | 第53页 |
| 5.2 各工况最佳排放叠加 | 第53-54页 |
| 5.3 实际化油器匹配效果 | 第54-56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8-59页 |
| 6.1 总结 | 第58页 |
| 6.2 展望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