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重庆市冬令救济研究(1938-1945)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1 全国性救济研究 | 第11-12页 |
1.3.2 区域性救济研究 | 第12-13页 |
1.3.3 冬令救济的研究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1.6 相关时间的界定和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2 重庆市冬令救济开展的背景 | 第16-20页 |
2.1 人口内迁与难民的产生 | 第16-17页 |
2.2 灾荒的不断发生 | 第17-18页 |
2.3 冬防的催生 | 第18页 |
2.4 物价上涨的影响 | 第18-20页 |
3 重庆市冬令救济机构的组建与运行机制 | 第20-31页 |
3.1 重庆市冬令救济活动的演进 | 第20-22页 |
3.1.1 冬令救济的源起 | 第20页 |
3.1.2.重庆市冬令救济运动委员会的建立 | 第20-22页 |
3.2 重庆市冬令救济委员会的建立与运行机制 | 第22-27页 |
3.2.1 组织机构 | 第22-23页 |
3.2.2 运行机制 | 第23-25页 |
3.2.3 经费保障 | 第25-27页 |
3.3 重庆市冬令救济委员会与其他救济机构的关系 | 第27-31页 |
3.3.1 与重庆市各救济机构的关系 | 第27-28页 |
3.3.2 与各省冬令救济委员会的关系 | 第28-31页 |
4 重庆市冬令救济的内容 | 第31-40页 |
4.1 救济对象与审查程序 | 第31-33页 |
4.1.1 救济对象 | 第31页 |
4.1.2.审查程序 | 第31-33页 |
4.2 救济活动 | 第33-37页 |
4.2.1 款物的发放 | 第33-35页 |
4.2.2 粮食的救济 | 第35-36页 |
4.2.3 避寒所的建立 | 第36-37页 |
4.2.4 其他救济活动 | 第37页 |
4.3 宣传活动与扩大宣传活动 | 第37-40页 |
4.3.1 文字和口头宣传 | 第37-38页 |
4.3.2 艺术宣传 | 第38页 |
4.3.3 扩大宣传活动 | 第38-40页 |
5 重庆市冬令救济的特点、贡献与局限 | 第40-50页 |
5.1 重庆市冬令救济的特点 | 第40-42页 |
5.1.1 救济活动的季节性 | 第40页 |
5.1.2 救济组织组建的临时性 | 第40-41页 |
5.1.3 救济工作人员的无偿性 | 第41-42页 |
5.2 重庆市冬令救济的贡献 | 第42-44页 |
5.2.1 救济贫苦民众,支援抗战 | 第42-43页 |
5.2.2 提升国民政府形象,缓解重庆的城市压力 | 第43-44页 |
5.2.3 提升救助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 第44页 |
5.3 重庆市冬令救济的局限 | 第44-50页 |
5.3.1 救济制度设计不合理 | 第44-45页 |
5.3.2 腐败问题严重 | 第45-46页 |
5.3.3 行政摊派影响救济捐助 | 第46-48页 |
5.3.4 救济速度赶不上物价上涨速度 | 第48-50页 |
6 结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A | 第55-56页 |
附录B | 第56-57页 |
附录C | 第57-60页 |
附录D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