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15页 |
1.1 选题意义与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1.3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 基本思路方法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2.1 基本思路 | 第12页 |
1.2.2 文献研究法 | 第12页 |
1.2.3 跨学科研究法 | 第12-13页 |
1.2.4 问卷调查法 | 第13页 |
1.3 创新尝试 | 第13-15页 |
2 微信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载体 | 第15-27页 |
2.1 微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体现的特征 | 第15-19页 |
2.1.1 微信的涵义及其发展 | 第15-17页 |
2.1.2 微信的特征 | 第17-19页 |
2.2 微信条件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理论 | 第19-20页 |
2.2.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 第20-21页 |
2.2.3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第21-23页 |
2.2.4 心理学相关理论 | 第23页 |
2.3 大学生微信使用中的心理因素及特征 | 第23-27页 |
2.3.1 内心孤独,渴望交流 | 第23-24页 |
2.3.2 从众心理,被动使用 | 第24-25页 |
2.3.3 寻求认同,展示自我 | 第25-27页 |
3 微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 第27-33页 |
3.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用微信的可能性 | 第27-28页 |
3.1.1 微信人性化的设置 | 第27-28页 |
3.1.2 微信的趣味性与互动性 | 第28页 |
3.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用微信的必要性 | 第28-30页 |
3.2.1 延长教育时长,扩大受众面 | 第28-29页 |
3.2.2 及时了解大学生心理动态 | 第29-30页 |
3.3 使用微信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与优势 | 第30-33页 |
3.3.1 空间与时间上得到扩展 | 第30页 |
3.3.2 教育场景的虚拟变化 | 第30-31页 |
3.3.3 适应了当代大学生社会生活方式的需要 | 第31-33页 |
4 微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的影响及问题 | 第33-43页 |
4.1 微信的基本使用情况 | 第33-36页 |
4.1.1 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 | 第33页 |
4.1.2 微信的基本使用情况 | 第33-34页 |
4.1.3 微信的基本功能使用分析 | 第34-35页 |
4.1.4 大学生对微信的态度 | 第35-36页 |
4.2 微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的影响 | 第36-41页 |
4.2.1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的影响 | 第36-37页 |
4.2.2 微信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 第37-38页 |
4.2.3 微信对大学生择业就业的影响 | 第38-39页 |
4.2.4 微信对大学生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影响 | 第39-41页 |
4.3 微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第41-43页 |
4.3.1 微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机遇 | 第41页 |
4.3.2 微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挑战 | 第41-43页 |
5 微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 第43-49页 |
5.1 将微信与传统教育方式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 | 第43-44页 |
5.1.1 将微信与传统团体活动相结合 | 第43-44页 |
5.1.2 将微信与大学生就业相结合 | 第44页 |
5.2 心理健康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 第44-45页 |
5.2.1 教育目标与内容上的有机结合 | 第44-45页 |
5.2.2 教育方法和方式上的有机结合策略 | 第45页 |
5.2.3 教育队伍上的有机结合策略 | 第45页 |
5.3 高校与大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策略 | 第45-49页 |
5.3.1 心理调适与思想修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第45-46页 |
5.3.2 掌握使用微信的度,自我约束,自我克制 | 第46-47页 |
5.3.3 大学生应加强实践,增强辨识能力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录 | 第55-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