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数学论文

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性别差异研究--以上海、大同、长沙三所高中为例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问题提出第10-11页
    1.2 研究背景第11-15页
        1.2.1 数学应用发展第11-12页
        1.2.2 新课程改革背景第12-13页
        1.2.3 性别差异研究背景第13-15页
    1.3 研究的意义第15-16页
        1.3.1 澄清建模评价框架、补充因材施教原则第15-16页
        1.3.2 检验建模能力现状、反思建模问题设计第16页
    1.4 研究问题概述第16-18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8-38页
    2.1 数学建模和性别差异的界定第18-24页
        2.1.1 数学建模的概念第18-19页
        2.1.2 数学建模与问题解决第19-20页
        2.1.3 数学建模与应用题第20-22页
        2.1.4 数学建模与数学文化第22-24页
        2.1.5 性别差异界定第24页
    2.2 性别差异研究现状第24-32页
        2.2.1 境外研究现状第25-29页
        2.2.2 国内研究现状第29页
        2.2.3 关于数学性别差异的主要归因第29-30页
        2.2.4 数学问题的外在属性对于数学性别差异的影响第30-32页
    2.3 数学建模研究现状第32-38页
        2.3.1 国内研究现状第32-33页
        2.3.2 国外研究现状第33-38页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过程第38-47页
    3.1 研究方法第38页
    3.2 测试对象与测试时间第38-39页
    3.3 测试卷的编制第39-40页
    3.4 测试的实施第40-43页
    3.5 试题说明与编码标准第43-47页
        3.5.1 数学内容与认知维度说明第43-44页
        3.5.2 编码标准第44-47页
第四章 测试结果与讨论第47-64页
    4.1 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水平的总体状况呈现第47-52页
    4.2 建模资料阅读对照试验结果分析第52-54页
    4.3 问题表征形式及性别差异研究分析第54-58页
    4.4 建模情境性别熟悉度研究第58-62页
    4.5 原因讨论及分析第62-64页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第64-68页
    5.1 主要研究结论第64-65页
    5.2 思考与建议第65-68页
        5.2.1 数学建模教学建议第65-66页
        5.2.2 数学建模试题设计的建议第66-68页
附录第68-74页
参考文献第74-78页
致谢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初中生几何直观能力的调查研究--以苏州市某中学七八年级学生为例
下一篇:中法两国高中数学教材例题的综合难度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