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一、违约金制度概述 | 第13-19页 |
(一) 违约金的内涵、类型及价值 | 第13-15页 |
1.违约金的内涵 | 第13页 |
2.违约金的类型 | 第13-14页 |
(1) 补偿性违约金与惩罚性违约金 | 第14页 |
(2) 法定违约金与约定违约金 | 第14页 |
3.违约金制度之功能和价值 | 第14-15页 |
(1) 补偿性违约金 | 第15页 |
(2) 惩罚性违约金 | 第15页 |
(二) 域外违约金制度考察 | 第15-19页 |
1.大陆法系国家的违约金及调整制度 | 第15-17页 |
2.英美法系国家的违约金及调整制度 | 第17-19页 |
二、我国违约金制度的现状 | 第19-28页 |
(一) 我国违约金制度的现行法律依据 | 第19-21页 |
1.违约金的性质 | 第19页 |
2.违约金的司法调整制度 | 第19-20页 |
3.违约金与定金择一适用 | 第20-21页 |
(二) 我国违约金制度在审判实务中存在的不足 | 第21-28页 |
1.违约金调整制度不完善 | 第21-24页 |
2.惩罚性违约金制度不完善 | 第24-26页 |
3.违约金与定金择一适用之疑义 | 第26-28页 |
三、完善我国违约金制度的建议 | 第28-36页 |
(一) 完善违约金调整制度 | 第28-32页 |
1.启动条件和期限 | 第28-29页 |
2.举证责任的分配 | 第29-31页 |
3.法官释明权行使的范围及条件 | 第31-32页 |
(二) 完善惩罚性违约金制度 | 第32-36页 |
1.惩罚性违约金的特有适用条件 | 第32-34页 |
2.惩罚性违约金与其他违约救济方式的关系 | 第34-35页 |
3.惩罚性违约金的调整 | 第35-36页 |
四、司法实践中如何对违约金数额进行调整 | 第36-40页 |
(一) 违约金数额的增加 | 第36-37页 |
(二) 违约金数额的降低 | 第37-40页 |
1、恶意违约是否应当是降低违约金数额时参考的一个因素 | 第38页 |
2、违约金的数额高是否必须降低 | 第38页 |
3、签订合同主体的认知水平是否应当作为调整违约金的标准 | 第38-39页 |
4、违约金与间接利益损害赔偿金是否可以一起适用 | 第39-40页 |
五、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