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13页 |
1.4 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13-17页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 第17-26页 |
2.1 寻租的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 第17-20页 |
2.1.1 寻租的成因 | 第17-18页 |
2.1.2 寻租和政府补助 | 第18-19页 |
2.1.3 理论分析 | 第19-20页 |
2.2 政府补助影响因素及实施效果的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 第20-22页 |
2.2.1 政府补助的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2.2.2 政府补助的实施效果 | 第21-22页 |
2.2.3 理论分析 | 第22页 |
2.3 政府补助与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 第22-26页 |
2.3.1 融资动机的盈余管理 | 第23页 |
2.3.2 保牌动机的盈余管理 | 第23页 |
2.3.3 相关制度变更前后的研究 | 第23-24页 |
2.3.4 理论分析 | 第24-26页 |
3 我国政府补助与上市公司寻租的现状分析 | 第26-35页 |
3.1 政府补助的理论基础和制度背景 | 第26-28页 |
3.1.1 政府补助的理论基础 | 第26-27页 |
3.1.2 我国政府补助的制度背景 | 第27-28页 |
3.2 我国政府补助的现状 | 第28-30页 |
3.2.1 我国政府补助的种类 | 第28-29页 |
3.2.2 我国政府补助相关措施 | 第29页 |
3.2.3 我国政府补助存在的问题 | 第29-30页 |
3.2.4 上市公司利用政府补助进行盈余管理的方法 | 第30页 |
3.3 我国上市公司寻租现状 | 第30-35页 |
3.3.1 媒体披露的上市公司行贿案 | 第30-32页 |
3.3.2 行贿案主体的行为方式分析 | 第32页 |
3.3.3 寻租的来源 | 第32-34页 |
3.3.4 寻租和政府补助的联系 | 第34-35页 |
4 我国政府补助与盈余管理的统计分析 | 第35-46页 |
4.1 政府补助的描述性统计 | 第35-41页 |
4.1.1 分年度的统计分析 | 第35-36页 |
4.1.2 分行业统计分析 | 第36-39页 |
4.1.3 分地区统计分析 | 第39-41页 |
4.1.4 小结 | 第41页 |
4.2 政府补助与盈余管理的描述性统计 | 第41-46页 |
4.2.1 上市公司政府补助占净利润比例的统计分析 | 第41-42页 |
4.2.2 上市公司利用政府补助扭亏为盈的统计分析 | 第42-43页 |
4.2.3 政府补助和真实盈余管理统计分析 | 第43-45页 |
4.2.4 小结 | 第45-46页 |
5 勤上光电案例分析 | 第46-64页 |
5.1 勤上光电简介 | 第46-47页 |
5.1.1 公司简介 | 第46页 |
5.1.2 主营业务 | 第46-47页 |
5.2 勤上光电行贿案回顾 | 第47-49页 |
5.2.1 李兴华受贿案时间节点 | 第48页 |
5.2.2 勤上光电行贿案 | 第48-49页 |
5.3 勤上光电的寻租活动 | 第49-50页 |
5.4 寻租对政府补助的影响 | 第50-52页 |
5.4.1 纵向比较 | 第50-51页 |
5.4.2 与行业的横向比较 | 第51-52页 |
5.5 勤上光电利用政府补助进行的盈余管理 | 第52-55页 |
5.5.1 纵向比较 | 第52-54页 |
5.5.2 与行业的横向比较 | 第54-55页 |
5.6 勤上光电真实盈余管理分析 | 第55-62页 |
5.6.1 真实盈余管理操纵方法 | 第56-57页 |
5.6.2 勤上光电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 | 第57-59页 |
5.6.3 政府补助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 | 第59-62页 |
5.7 勤上光电政府补助的实施效果 | 第62-64页 |
6 结论及政策性建议 | 第64-6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4页 |
6.2 政策性建议 | 第64-65页 |
6.3 本文研究的不足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