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8页 |
1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1.1 城市远离自然,儿童远离自然 | 第13页 |
1.2 自然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 第13页 |
1.3 城市户外儿童游戏场地的缺乏与无趣 | 第13-14页 |
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2.1 研究的目的 | 第14页 |
2.2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 第14-15页 |
2.2.1 现实意义 | 第14-15页 |
2.2.2 理论价值 | 第15页 |
3 相关概念 | 第15-16页 |
3.1 儿童 | 第15页 |
3.2 儿童游戏 | 第15-16页 |
3.3 儿童权利 | 第16页 |
3.4 城市户外儿童游戏空间 | 第16页 |
3.5 景观微地形 | 第16页 |
3.6 游戏性地形 | 第16页 |
4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第16-24页 |
4.1 “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目标 | 第16-17页 |
4.2 “亲儿童城市”计划实施目的 | 第17页 |
4.3 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城市景观设计趋势 | 第17-18页 |
4.4 儿童游戏相关理论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4.5 儿童成长与自然关系的认知发展 | 第20页 |
4.6 儿童户外游戏空间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 | 第20-24页 |
4.7 微地形设计的研究进展 | 第24页 |
5 研究方法、内容及目标 | 第24-26页 |
5.1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5.1.1 文献归纳法 | 第24页 |
5.1.2 实地勘察法 | 第24页 |
5.1.3 问卷调查法 | 第24-25页 |
5.1.4 行为观察法 | 第25页 |
5.1.5 对比分析法 | 第25页 |
5.2 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25-26页 |
6 论文构成与框架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城市户外儿童游戏的相关调研 | 第28-49页 |
1 研究对象 | 第2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2.1 实地勘测法 | 第28页 |
2.2 调查问卷法 | 第28-29页 |
2.3 访谈法 | 第29页 |
3 调研过程及分析 | 第29-41页 |
3.1 研究对象的年龄构成 | 第30页 |
3.2 各年龄段对象心理、行为特征的调查分析 | 第30-33页 |
3.2.1 3-6周岁学龄前期儿童 | 第31-32页 |
3.2.2 7-12周岁学龄期儿童 | 第32-33页 |
3.3 儿童游戏类型选择倾向的总结 | 第33-35页 |
3.4 户外儿童游戏的时间与季节性差异分析 | 第35页 |
3.5 儿童游戏的玩伴分析 | 第35-36页 |
3.6 儿童户外环境形态偏好总结 | 第36-38页 |
3.7 户外儿童游戏环境心理影响分析 | 第38-39页 |
3.8 儿童游戏场地要素的偏好分析 | 第39-40页 |
3.9 传统的儿童游戏 | 第40-41页 |
4 调研结果总结 | 第41-48页 |
4.1 儿童户外游戏的类型 | 第41-43页 |
4.1.1 模仿型游戏 | 第41-42页 |
4.1.2 构建型游戏 | 第42页 |
4.1.3 运动型游戏 | 第42页 |
4.1.4 冒险型游戏 | 第42-43页 |
4.2 儿童户外游戏的活动特征 | 第43-46页 |
4.2.1 聚众性 | 第43页 |
4.2.2 依赖性 | 第43页 |
4.2.3 主动性 | 第43页 |
4.2.4 连续性 | 第43-44页 |
4.2.5 探索性 | 第44页 |
4.2.6 亲自然性 | 第44-45页 |
4.2.7 时间性 | 第45-46页 |
4.2.8 自我中心性 | 第46页 |
4.3 儿童对户外游戏场地的需求 | 第46-48页 |
4.3.1 多样性 | 第46-47页 |
4.3.2 自然性 | 第47页 |
4.3.3 刺激性 | 第47页 |
4.3.4 安全性 | 第47-48页 |
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城市户外儿童游戏场地调研 | 第49-75页 |
1 调研对象概况 | 第49页 |
1.1 “长株潭”核心区概况 | 第49页 |
1.2 调研对象 | 第49页 |
2 调研方法 | 第49-50页 |
2.1 实地勘测法 | 第49页 |
2.2 访谈法 | 第49-50页 |
2.3 问卷调查法 | 第50页 |
3 调研过程与结果 | 第50-70页 |
3.1 长沙梅西湖公园 | 第50-59页 |
3.1.1 儿童乐园 | 第51-55页 |
3.1.2 金色沙滩 | 第55-59页 |
3.2 湖南省植物园 | 第59-62页 |
3.2.1 乐林游乐园 | 第59-62页 |
3.3 株洲沿江风光带 | 第62-67页 |
3.3.1 人工沙滩 | 第62-64页 |
3.3.2 “火车拖来的”城市广场 | 第64-67页 |
3.4 湘潭菊花塘公园 | 第67-70页 |
3.4.1 阳光草坪与健身区 | 第67-70页 |
4 调研总结与分析 | 第70-73页 |
4.1 地形设计千篇一律,缺乏自然性 | 第70-71页 |
4.2 地面铺装装饰性与安全性较差 | 第71页 |
4.3 忽视游戏设施与地形相结合,缺乏趣味性与创造性 | 第71-72页 |
4.4 游戏路径不明确,相互干扰 | 第72-73页 |
4.5 植物景观匮乏,空间季相单一 | 第73页 |
5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四章 户外儿童游戏场地微地形设计 | 第75-118页 |
1 微地形之于儿童游戏场地的意义 | 第75-77页 |
1.1 儿童能获得游戏自由 | 第75-76页 |
1.2 场地能引导儿童游戏 | 第76页 |
1.3 增强儿童对自然的认识 | 第76-77页 |
2 微地形设计指导原则 | 第77-80页 |
2.1 综合改善原有地形,保证微地形的多样性 | 第77-78页 |
2.2 关注设计细节,保证儿童游戏的安全性 | 第78页 |
2.3 提高微地形自身趣味性与游戏性,设计“活的”微地形 | 第78-79页 |
2.4 重视儿童天性,营造良好自然性 | 第79-80页 |
3 微地形设计方法 | 第80-112页 |
3.1 以场所功能主题为基础 | 第80-89页 |
3.1.1 科普教育主题 | 第80-83页 |
3.1.2 体育运动主题 | 第83-85页 |
3.1.3 历史纪念主题 | 第85页 |
3.1.4 军事拓展主题 | 第85-87页 |
3.1.5 虚拟情境主题 | 第87页 |
3.1.6 以功能为主题的微地形设计总结 | 第87-89页 |
3.2 以微地形形态为基础 | 第89-102页 |
3.2.1 山地 | 第89-96页 |
3.2.2 平地 | 第96-100页 |
3.2.3 洼谷地 | 第100-102页 |
3.3 微地形边界设计 | 第102-106页 |
3.4 微地形安全性设计 | 第106-112页 |
3.4.1 地形 | 第106-108页 |
3.4.2 结合地形的设施 | 第108-110页 |
3.4.3 铺装 | 第110-112页 |
3.4.4 水体 | 第112页 |
4 设计案例应用 | 第112-117页 |
5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118-120页 |
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 第118-119页 |
2 研究的局限及不足之处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3页 |
附录A 儿童问卷(3-12岁儿童) | 第123-126页 |
附录B 家长问卷(3-12岁儿童的看护家长) | 第126-128页 |
致谢 | 第128-129页 |
作者简介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