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标识系统是公园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 第10页 |
1.1.2 标识系统是公园的多元载体 | 第10页 |
1.1.3 遗址公园的场所精神决定了其标识系统的表现形式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相关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1.3.1 有关标识系统设计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3.2 有关遗址公园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3.3 有关场所精神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4 当前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14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6.1 文献归纳法 | 第15页 |
1.6.2 实地调查法 | 第15页 |
1.6.3 综合总结法 | 第15页 |
1.6.4 实例研究法 | 第15-16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场所精神、遗址公园及标识系统相关概念阐述 | 第17-28页 |
2.1 场所精神 | 第17-20页 |
2.1.1 场所及场所精神的定义 | 第17-18页 |
2.1.2 场所精神产生的影响因子 | 第18-19页 |
2.1.3 场所精神的特点 | 第19页 |
2.1.4 场所精神的价值 | 第19-20页 |
2.2 遗址公园 | 第20-22页 |
2.2.1 遗址公园的概念 | 第20页 |
2.2.2 遗址公园的类型 | 第20页 |
2.2.3 遗址公园的特点 | 第20-21页 |
2.2.4 遗址公园的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2.3 标识系统 | 第22-28页 |
2.3.1 标识系统的定义 | 第22页 |
2.3.2 标识系统的分类 | 第22-25页 |
2.3.3 标识系统的构成元素 | 第25-28页 |
第三章 遗址公园标识系统调查 | 第28-59页 |
3.1 圆明园遗址公园 | 第28-39页 |
3.1.1 基本概况 | 第28页 |
3.1.2 场所精神分析 | 第28-30页 |
3.1.3 标识系统分析 | 第30-39页 |
3.2 元大都土城遗址公园 | 第39-48页 |
3.2.1 基本概况 | 第39页 |
3.2.2 场所精神分析 | 第39-41页 |
3.2.3 标识系统分析 | 第41-48页 |
3.3 皇城根遗址公园、菖蒲河公园 | 第48-57页 |
3.3.1 基本概况 | 第48页 |
3.3.2 场所精神分析 | 第48-51页 |
3.3.3 标识系统分析 | 第51-57页 |
3.4 小结 | 第57-59页 |
3.4.1 优势 | 第57-58页 |
3.4.2 劣势 | 第58页 |
3.4.3 启示 | 第58-59页 |
第四章 基于场所精神的遗址公园标识系统的研究 | 第59-73页 |
4.1 遗址公园中的场所精神 | 第59-64页 |
4.1.1 遗址公园场所精神的形成 | 第59-62页 |
4.1.2 遗址公园场所精神的提炼 | 第62-64页 |
4.2 基于场所精神的遗址公园标识系统设计表达 | 第64-73页 |
4.2.1 设计思路 | 第64-66页 |
4.2.2 表现形式探讨 | 第66-73页 |
第五章 湖南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标识系统概念设计 | 第73-91页 |
5.1 前期概况 | 第73-74页 |
5.1.1 基地概况 | 第73页 |
5.1.2 前期规划设计概况 | 第73-74页 |
5.2 场所精神分析 | 第74-78页 |
5.2.1 场所共性分析 | 第74-76页 |
5.2.2 场所个性分析 | 第76-78页 |
5.3 标识系统概念设计 | 第78-90页 |
5.3.1 主题定位 | 第78页 |
5.3.2 设计理念 | 第78页 |
5.3.3 表现形式阐述 | 第78-85页 |
5.3.4 整体效果展示 | 第85-90页 |
5.4 小结 | 第90-9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91-93页 |
6.1 总结 | 第91-92页 |
6.2 展望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作者简介 | 第96页 |